王家屯四合院里的年味儿
文包秀芬(深圳)
春节将至,又想起了王家屯的四合院,这是我最难忘怀的六年的童年时光。
四合院,座落在营城煤矿的城乡结合部,房东是我下届同学王文禄的父親,是这里的原著,地道的农民,其长子,又是矿工。
四合院有十多户人家,有工人、农民、教师和自由职业者,名符其实的大杂院。
四合院的西厢房没有住户,是磨坊、碾房、风车,每当春节临近,这里最忙碌,天天排隊,碾谷子,磨豆腐,碾黄米面等。北方人,粘豆包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主食。
那个年代,最盼过年的是孩子们,一是春节可解馋,二是一些劳动,暂时免了,贫民百姓家的孩子,正月里不用干更多的活儿了。所以,正月里最撒欢的是孩子们。
每年的春节,其实最劳累的是我们的父母们。
一,进入腊月,家家开始裱糊墙和顶棚。那个年代除公房外,百姓的房子都是土坯垒筑,不糊墙,室内不亮堂。年根儿再贴上年画,这才是真正的蓬荜生辉。
另外,还要买来白纸裱糊木箱内里,用来储存事先加工好的食品。春节前,温度最低,北方室外,就是天然大冰箱,环保又无杂味。
二,购物。这是老父親的仼务。养猪的年头,不用买猪肉,但鸡、鱼等年夜饭餐桌上的美味不能少。那时是买不到活鱼的,买回的胖头、鲫鱼、鲤鱼哗啦啦像倒冰块一样,待解冻后再收拾。大冬天,此活儿最辛苦,鱼收拾完,双手冻得通红,几乎麻木。
三,加工春节期间的食品。这最辛苦最劳累的活儿由母親担当。
蒸粘豆包,这是必须的。东北人说,豆包粘,可粘住下巴冻不掉。至今,我只会吃,不会做。做豆沙包。制豆沙,是繁锁的过程。将泡好的红小豆煮熟用勺子捣碎,将豆皮捞出,再将红豆水装入事先洗干净的面袋里过滤,水控干,袋子里剩下的便是豆沙。因豆沙太稀,要倒入锅内翻炒,之后放糖揉成团,包成豆沙包。
没了母親,再也没吃过这种最正宗的豆沙包。
进入腊月,母親忙的不得休息,蒸好的馒头、花卷、豆沙包、粘豆包、扣肉等食品放入裱好的木箱和洗干净的缸里,随吃随拿。小孩容易饿,啃冻馒头、冻豆包是常事,孩子竟乐此不疲。
四,集体包饺子。 这种自发的活动没有谁约定俗成,也不知是谁的主意。
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的饺子都是现吃现包。但正月里把时间用在走親访友和各种娱乐活动上,来了客人,有冻饺子、馒头、豆包等主食和加工的肉类食品,省时间,不耽误玩,所以家家储备冻饺子。
四合院不到十户人家,哪天到谁家包饺子自有安排。孩子们最喜欢这样的时刻。他们在炕上撒欢,等着大人包好饺子他们摆在簾子上。
要包饺子的人家事先和好面、调好馅,晚饭后,聚集包饺子开始。
同学李国良的父親虽是矿工,但年轻时在饭館学过徒,要四、五个人擀皮供他一个包,只见他一个人飞快地往簾子上扔饺子。火炉上,水壶里的水热气腾腾,顺手扔几个饺子到水壶里,可以尝尝这家饺子馅儿调的如何。
把摆好饺子的簾子端到外边没几分冻好了,哗啦啦搂到干净的空缸里或木箱里。说笑之间,正月里要吃的饺子包完了,明天再转战另一家。
年前的几天,更加忙碌,送灶王,贴春联,贴掛签,人们极度兴奋,都希望来年有个好兆头。
除夕晚上,各家包当夜、初一的饺子,吃完饺子开始守岁。因为沒有广播,沒有电视,没有哪个守到天明,哈欠连天、东倒西歪地在炕上进入了梦乡。
四合院里最热闹的年味是东北大秧歌。
到了大年初一,四合院里更热闹。吃完初一饺子,人们互相拜过年后,秧歌开始登场了。我家成了化妆、吸烟、喝茶水的地方。平时再贫,此年节也不能小气,任由人们吃瓜子、喝茶水、抽烟。秧歌隊唱完、扭完、打完场之后走出四合院,去街里、南矿、各乡慰问。
四合院终于清静了,沒有客人的时候,人们便开始了各种娱乐:下棋、打扑克、歘嘎啦哈,此时没有长幼尊卑,人们的本真情绪完全得到了释放!那时沒有收音机,沒有电视,看电影又嫌太远。就这,人们仍然玩得热火朝天。
休闲的正月,悠闲的正月,热闹的正月。除了工人们正常上班,务农的全部休息在家,暖暖和和玩一冬。
当然,正月里我也最高兴。至少,正月里我不用顶着凛冽的寒风去火一井渣堆拣煤,换下了破破烂烂的衣服,换上了节日的新装。
王家屯一一营城煤矿的城乡结合部,难忘那四合院,难忘那和谐的邻居们,难忘那六个热闹的春节,更难忘那苦涩、快乐、丰富多彩、永远都抹不去的记忆的童年!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包秀芬:吉林长春人。一九六五年高考特招入伍,在吉林省白城兵器试验中心。一九七一年末调至陕西华阴兵器试验中心,至退休。正师职,大校军衔。在华山脚下工作生活35年,热爱文字创作,热爱西北风和陕北民歌。现定居深圳军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