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著名教育专家、“三标课堂”创始人孟国泰先生,携同原平市实达中学副校长宋文静女士及教研室主任张海峰先生,莅临我校,开展为期两天的深度培训指导,为我们深刻剖析了“三标课堂”的精髓所在——小组建设、流程优化与自主课堂的构建。
此次培训着重强调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以点燃智慧、唤醒潜能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旨在实现“人人皆为小先生,个个可成大教育”的美好愿景,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其本质与初心。
一、以诗为话,唤醒学生学习意识
内在动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孟先生带给同学们一首陶行知的《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都不是好汉!”还有他的《自主歌》:“靠墙墙会倒,靠娘娘会老,只有靠自己,万事能办好!”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和面对问题。当勤奋的自己、勇敢的自己、自信的自己……战胜懒惰的自己、懦弱的自己、自卑的自己,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学习中去。孟先生还以火车、动车和高铁为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自下而上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必要性:让每位学生成为学习的‘动力源’,而非单纯依赖教师的‘牵引力’,以此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二、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孟先生反复强调尊重个体差异的重要性,鼓励每个人发现自我、成就更好的自我,乃至成长为自己所期望的模样。
他提出“个体”“对子”“小组”“班级”“教师”五个概念,逐步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任务,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个性发展,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悉心引导学生从“认识自我”迈向“超越自我”的崭新旅程。
孟先生基于历年高考作文试题,使学生掌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命题原则;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角度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人生路”的核心理念,迅速帮助学生审题立意;让学生明确写作角度,将素材转化为熟悉主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表达;学习古代文人对语言的精炼与运用;明确作文评分标准,指导学生精心打磨作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及结构。最后展示现场作文题目,让学生在限定的四十分钟内完成写作任务。
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动笔,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孟先生的启发下,学生们勤奋自强,克服了内心的懦弱与懒惰,积极努力地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快速思维与写作的能力,也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高效学习的吸引力。
三、示范课堂实操,受益匪浅
在孟先生所著《大众教育学》一书中,提出了“学习24小时后的平均保持率”这一概念,其中明确指出以讲授为学习方式的效果仅占5%,而通过向他人教授或立即应用所学知识的方式,学习效果可高达90%。基于此,孟先生主张课堂应成为每位学习者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倡导“小老师大学”的教学理念。该理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明确学习目标,实施自主学习、自主评估,进行同伴互评,选出最高分者,分享成功经验,并对最低分者进行不足之处的分析,以此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学生提交的作文,孟先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主动登台,分别承担组长、对子和组员的角色。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学生相互审阅作文,选出小组最高分并进行分享。随后,进行对子点评,表现突出者将被授予“高快点评之星”称号。现场学生积极发言,展现出高度的主动性,氛围热烈。
该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增加思考与实践的机会,同时帮助教师转变视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未来,我们应积极探索并实践“以个体自主为基础,对子互助为辅助,小组协作共同进步,全班交流提升,教师适时引导”的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既促进优秀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也支持后进生的提升。
相信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迸发,实践的步伐因此更加坚定有力。“尊重学生,认识学生,发现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原则应始终践行,助力学生成为更优秀的个体!
作者简介
郑欢欢,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语文)专业。2021年入职洪洞三中,现任洪洞三中高一年级语文教师。2022年荣获洪洞县第三中学“模范班主任”称号,2024年荣获洪洞县“模范教师”称号。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于困惑中启悟,于教学相长中实现自身价值。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