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在遥远的异乡,思绪却常常飞越时空回到我可爱的故乡——洛宁县长水镇,那是我的根的所在,我的成长、我的童年、我的一切一切,都是在那里萌芽、成长、繁茂起来,最后也是我归宿的地方。
故乡,处于古都洛阳西部70公里的群山包围之间,秦岭余脉的两条大山系,南边是巍巍熊耳山,北靠崤山,像两条巨龙一样佑护着在这里生存的子民,两山之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洛河。洛河长期冲击下形成宽阔富饶的冲击平原,在这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河洛儿女,洛河在我的家乡长水是中点,从这里冲出西边连绵逶迤的峡谷,逐渐呈羽毛状开阔起来,经古都洛阳最后汇入黄河。熊耳山和崤山是河洛儿女的父亲,洛河就是河洛儿女的母亲。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不乏中原的磅礴气势,也不缺南方的委婉秀美,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朋友不妨你就随着我的思绪让我把你带到遥远的时代去听一听、看一看......
站在我们村的制高点塬家疙瘩顶向下眺望,西南方向4公里处就是长水镇政府所在地,这里在汉魏时期是重要的县治重镇,曾经商贾云集,繁茂昌盛,它背靠凤凰山,紧邻龙山,是藏龙卧虎之地,再远一点就是龙头山,群山巍巍,像九条巨龙一起共向洛河出峡口的一粒宝珠,扼守着洛河出峡谷的重要关口,只是最威猛的这条龙头被齐脖子斩断,血色染红了这片土地。

就在龙山的腹下,上世纪80年,发掘出了世世代代多少历史学者苦苦寻觅的河图洛书的洛书的重要见证物,两通古碑,洛书出处的发现引起史学界巨大波澜,河图洛书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华夏文明都是从河图洛书延伸开来逐渐发展壮大的,天文地理,医学数学,星象卦卜,文字韵律所有的形成都是从河图洛书引伸、延续形成的,再远一点,洛河对岸的石壁上有宋代名将岳飞用枪刺的宋岳武穆到此,字体清晰可见,岳飞骑着战马转过山崖,威风凛凛的形象昭然可见,所在村子故名留营。
顺着我的眼光看,更远一点,阳峪河附近的古人仓颉,根据洛书发明汉字的造字台遗迹尚存,汉代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藏身的刘秀柏树依然挺拔在高高的山顶,西南最远处2000多米高的老君山峰顶,那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得道炼丹之处,老子骑着青牛,身边萦绕着紫色的云雾,从东边姗姗而来,成语紫气东来就出在此处。
北岸罗岭乡的大铁沟,小铁沟,凶险深远,名字也是王莽撵刘秀到此,刘秀已无处可逃,以为自己要葬身此地,因此伤心欲绝,在这里大声啼哭一阵,然后在小声啼哭一会儿形成的。

商代古寺香山寺香火缭绕,院子里那棵扭劲柏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树龄,创建洛阳白马寺的和尚曾在这里留宿、经过,美丽古老的香山寺的传说,农妇和蛇小三的故事依然那么动人、神奇神秘。
背后的崤山腹地二郎神担山的神话传说,山体形象逼真,演化出动人的民间传说。东北部崤山的交战沟是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晋两国大战的古战场,历史有清晰的记载,金戈铁马,战鼓声催,人仰马翻,大将秦已丙,孟明视,最终以秦军全军覆灭而告终,3年后秦军又进行了复仇,后来两军势均力敌,结成了秦晋之好,历史就在这里演绎着......
在我眼前的正南方,隔河而望,滔滔河水阻挡了洛河两岸人们的感情,对面的大山里常常是土匪、刀客出没的地方,民国时期的涧口草庄张寡妇,为报夫与子的仇恨揭竿而起,形成了匪势,洪扫中原大地,兴华土匪程老十、底张土匪李元周当时名气都很大。


底张乡却也是红色革命的摇篮,是河洛地区的革命根据地,从哪里走出了许许多多大人物,革命烈士李翔悟,刘志敏夫妇都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红军的宣传部长,可惜牺牲的太早了,1986年,洛宁县政府在烈士陵园给他们夫妻立了纪念碑,让后人瞻仰、纪念两位革命先烈。

东南方向,清清翠竹,环抱各个村庄,古人伶伦就是在这里的金门山上用竹子发明了韵律,开创了中华音乐的先河,明代起义军李自成常常带领义军出没在对面的大山里,有被官军杀害掩埋在此的上万义军的万人坑,累累白骨还依稀可见。

县城北面的闯王坡上,被李闯王睡过后压成弯弯的柏树近年来已被人毁坏,现在只剩下树桩,但还可以想像李自成带领农民军站在高高山顶的飒爽英姿,攻占永宁城后的喜悦气氛,当时流传着这样口号,想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脚下这片热土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近处看我们的附近,层层梯田环绕在我周围的塬上,每一层梯田的面积都有十来亩大,平整,是种植秋作物、旱小麦的好地方,红薯,大豆,芝麻,玉米,可惜春、夏、季节常常处于干旱的威胁,上世纪60年代,人们经过逐年努力,多次试图把崖下的水引导到塬上来,均已失败。
90年代,人们把梯田里种植上了苹果树,再一次引水上塬,成功了,可是随着种植业状况的萧条,引水工程的代价太大,现已废止,成了靠天吃饭的田地。
童年在这里给我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地埂上,崖头边长满了酸枣树,野菊花,姥姥葱,甜草根,零零星星的地里面长着一棵棵粗大的柿树,品种有好多种,每年人们不看日历只看着柿树叶子变成满山红叶的时候,就是种植冬小麦的时间了,人们牵着黄牛,扛着镂开始在塬上播种,偶尔还会遇见小松鼠在沟沿上上窜上跳下,胆小的兔子顺着地埂霎时消失在你的视野之中。

当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春季3、4月站在塬上,漫山遍野的野花、苹果花,杏花,油菜花,红色的,白色的,金黄色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奇斗艳。秋季熟透了的红柿柿,黄色的金冠苹果,绯红色的富士苹果挂满枝头,果园里空气清新,充满着欢声笑语。
这里也是我的先人我的祖辈永远安息的地方,村子里的人不论外出多远,不论什么情况亡故,以后都要魂归故里,葬在这里。
崖头是我们村的标志性建筑,古老的土寨,气势雄伟,三面是几十丈高的悬崖绝壁,一面是深沟,每一年总是寨墙上的迎春花最先盛开,每一天总是太阳第一个照耀在寨墙上,俯瞰下面的村庄绿树成荫,房屋一排排,公路穿村而过,西面是丰衣口村,和我们西寨村的房屋田地紧紧相连,相容在一起。
这个村的村名由来起自汉代刘秀在这里经过时,衣服被野酸枣树的刺刮破了,扣子也枣刺刮掉了,村里的一位老妇人帮他缝补了衣服和扣子,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为感恩老妇人,封了这个村名叫缝衣扣。
传说,在这塬上有一处的枣树只有直长的刺,就没有倒长的勾刺。紧邻的是一条小涧河,涧河两岸住着的村民,属于孟家峪村,这个村也有美丽的传说,村子里有上百亩大的竹林。
相传,中国24孝之一的孟宗哭笋就出自这里。小时候,我曾经在冬天进入竹林,搜寻过是否真的冬天有竹笋的生长,我的姑姑,姨姨和我媳妇儿,都是在这个村子里长大的,这里山清水秀,溪水长流。
站在塬上向东瞭望,平裕村就在另一条小涧河两边,也同样生长着好多青青翠竹,较远的东南方是王伙村,村头光秃秃,尖尖的山顶上长着一棵古柏,一枝独秀,独占鳌头,据说此树是棵神树,从来没有人敢去冒犯它,也不知道有多少年龄。
远处一点3公里多就是小街村,我的舅舅家,小时候经常去和小老表们一起戏耍,我是他们的保护对象,也是我童年的乐园。

向南远望洛河对岸,磨头村头的山,像一面旗帜从东而来,指向宽阔的底张乡,与我村隔河相望的是古老的古村村,山脉就像一个大大的圆印章。从这里为起点向东至涧口乡,所有的村庄都很古老,这也是我县重点保护的仰韶文化的遗址。
走下塬头,进入村庄,好亲切啊。生我养我的地方,一排排破旧的窑洞依崖挖建,早已破败不堪,只留下深远的记忆。西坡根,陈家沟,寨墙根,冯家沟,上疙瘩,下坑閁,东沟,一座座青砖绿瓦的瓦房也慢慢退居二线,穿村而过的柏油路两边矗立起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有3层、4层、5层,村庄就掩映在绿色的树木之中,桐树、榆树、槐树、白椿树,更多的是优质良木沙兰杨了,一条人工修建的发电和灌溉双用的洛北大渠穿村而过,渠上依次修建了大桥、涵洞、渡槽,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人们在大渠分流下来的小渠里掏粮、洗菜、洗衣服。
这条大渠曾经是我夏天的乐园,平静的水面静静的流淌,水深足有4米,站在垂直的渠沿上脱得光溜溜的向下跳,潜入水底,然后浮出水面,向下畅游一、二百米抓住扶梯上来,继续跳,何等的畅快淋漓,大渠水深岩直,这也常常引起父母们的担心,呵斥孩子们,制止孩子们去跳水,大人们总害怕出事儿,总是不让去玩,可也阻挡不了,学校就在村子的中间,大渠的下面,记得有一次夏季学校午休的时候,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午休,那个热啊,我和几个要好的男同学睡不着,偷偷商量,溜着到学校后面去洗澡,翻过学校矮矮的围墙,来到大渠岸边,麻利的脱下裤头背心,跳进水里,大家玩的正欢呢,值日的老师突然出现在岸边,那个惊啊,老师把我们的衣服收了起来,等大家都上岸,不许穿衣服,浑身光溜溜的站成一排,来到教室外面,那个羞啊,人人都低着头,等着挨批。
哈哈哈,嘿嘿哈哈,不必说东家邻居院子里杏花开了,春色满园,也不必说西家邻居的柿子黄了,果实诱人,更不说南院王大伯天天呵斥他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北院李大娘絮絮叨叨天天夸赞的大姐姐咋还没回来,我只说说我们村子当年的娱乐中心,学校旁边的戏院子吧。
关于戏曲部分洛宁城事已发《西寨村戏曲发展史》。

作为西寨人,生我养我的家乡,不论你在遥远的异乡,还是不舍故乡依然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奋斗着的每一个西寨人的心中都有一种西寨情怀,这颗有着火热的西寨情怀的心会陪伴你终生。从一个呀呀学语的幼童直到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永远不变。
西寨村,北依茫茫群山,南临滔滔洛水,东连王伙村西邻缝衣口村,省道郑卢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地势北高南低,土地肥沃,就在这近八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一代的西寨人。下面我就把我们村的地名简要概括一下,以供读者备忘参考。
塬上海拔700米的塬家疙瘩是我们村最高点,站在上面可以一览全村之貌。西边地名,獠浆板,下面是水家洼,有个水泉,东边也有个水泉也叫水家洼,西边的水家洼是西大沟的起点,东边的水家洼,可以看清平裕村全貌。塬家疙瘩下方有一块平整的地,地名曹家坟,此地是天官坟,据说站在洛河对岸古村的塬上看这块地面积很大,走进了面积却不是很大,塬上的土地以沟或自然的路为界1、2、3、12队在东塬区,4、5队在中塬区,6、7队也在中塬区、只是4、5队和6、7队之间有一条深沟,这条沟中部有一个档子,属于一个地标,6、7队与8、9、10、11队是以一条路为界,西区的直到西大沟,塬上的地名多以比较大的树木,坟地命名,以便劳作时知道地方,比如;陈家坟,在6、7队老苹果园黑桃园的地方。某某柿子树那块地,尖草地,西崖台,寨背后,崖头,岳庙顶,等等。有的也以60年代的老果园做地名,10队苹果园,6队苹果园,4队苹果园,5队苹果园,3队黑桃园,老提灌站上面,下面。某某家的那棵柿子树那块地,不一而言,心神领会。
西寨村最重要的地标建筑当属大寨了,他是洛宁西部最坚固最雄伟的土寨子,三面是崖,一面临沟,大约建于明朝中期,是我们村先人生活的地方,主要用于防御盗匪,躲避战乱,寨内有四口吃水井,街道,巷子,房屋,整齐有序。正寨门在背面,朝北,一人当道守门,万匪难进。寨墙宽而厚实,据说墙顶都有5米多宽,站在墙上可以瞭望寨内外所有情况,正面向南的部分已经坍塌。据说是清末民初时洛河南岸的盗匪进不了西寨寨上,用一种名曰鸡娃炮轰塌的,如今西寨的寨墙早已面目全非了......
西边由于风雨侵蚀,上世纪50年代初垮塌,据说当时有一户陈姓人就被埋进寨的下面,再也没能挖出安葬,好在这家人还有后人,现在是人丁兴旺,若我村陈姓后裔看到了我的这篇文字,你可以向7、80岁以上的老人求问。东边寨墙坍塌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一年正月初七夜里,当时坍塌的声音很大,没有人员伤亡,只是一家人的一头驴被塌死在里面的窑里了。记得小时候常常到寨子里面摘酸枣、挖药,春季雨后上寨墙上捡地爪菜,地爪菜是一种菌,可以食用。(地爪炒鸡蛋是营养丰富的一道菜)每年的春季总是寨墙上的迎春花先开,黄黄的小花,叫麻糖花,甜甜的,农民劳作时为了省力,常常把棉花杆、红薯秧从高高的寨墙上扔下去,向在家的人喊话,饭做熟了没,让某某给我捎点东西上来。等等。
西寨是一个古老的村子,1、2、12队人住在东沟,东沟是以2队那条沟命名的,沟上面住户的窑顶松柏长青,甚至有人说树上有神灵,沟口下面有一大戏楼,当年曾经在那上面唱戏,闲置时也曾经做过学生的课堂,现在已经废弃了,从东沟出来,向上走是上疙瘩,向下走地名叫下坑,这是3队人的居住地,那里生长着一颗高大茂盛的皂角树,上疙瘩的窑里曾经是大队每年练习拍戏的地方,也是3队人搞经济时制造鞭炮的鞭炮厂。下坑有一座宏伟的建筑当属西寨渡槽了。1977年修建,1978年竣工。这里有一口吃水井,泉眼旺盛,甘甜清冽,可供半道村人吃水,我想,西寨东部走出的大部分人都吃过这井里水吧?
走出下坑,向西就是4队的任家胡洞,这里已属于村中间了,任姓的人居多,再过来是贾家胡同了,6队的老地方,寨子的东边是一道沟,7队冯姓多聚于此,古老神秘的仙家洞就在沟东边半崖上,沟东的崖顶是禹王庙,村民祈雨拜神多在此处,崖的半腰曾经居住过一户人家,可以俯瞰全村,喊一声全村都能听到,甚至洛河南岸的古村都能听到。下面有个广播台,平整高居,文革时曾经有人站在上面拿着小喇叭向下面做宣传,‘社员同志们,广播开始了’,等等,寨墙正下方是8队人的居住地,以马姓,党姓为主,多是依据寨墙建窑,也有房屋,住窑洞冬暖夏凉,很舒服的。再向西属于9队的地盘了,这里有一条路,是西半村人们上塬必经之路,曾经弯弯曲曲的道路已经修葺好了,宽敞舒缓平整,方便了众人,路西边是陈家沟10队、11队人,姓陈人居多,是西寨的大姓。
西寨的人踏实勤劳朴实,热情好客,村民之间相处融洽,一直都过着鸡鸣起床到田野劳作,日暮归家安歇的田园生活。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走出农家村舍,到许多地方打工,为了我们的家更加美好。
西寨的地名:
除了上文提到的地方名称,现按公路从西向东简要概述一下,与缝衣口交界处东约百米处包括现有的公路,原来是一处荒坟地,旧社会逃荒要饭流浪死去的人多葬此处,俗称浪荡坟,大队老机房向东至当村路壕,七队老苹果园现七队新民居的沿下有一排士窑,叫下窑,浪荡坟和下窟这两地旧社会时很凶的。过来就是真正的当村了,学校东至三队路这片地叫十八亩地,大路南从东河泊至当村下洛河滩中路,老大渠以北这里原是茂密的竹林,竹园被火烧毁后,这片地叫竹根地。
老大渠以南横路以北有片比较低德肥沃之地叫任家坑,过中路向西这片叫楸树行,向西过古路壕,横路以北老大渠南的大片地叫张家湾,古路壕指5队民居直通洛河边码头的一条古道,是唯一通往河南的大路,西头下河滩以西统称西地,上河滩了,比较远的意思了,横路以南当村至西头统一称借地,富人租借给穷人种的地。
再往下就是中嶆了,原洛河主河道在此,中嶆以东有块地名叫,海贵家地,海贵是谁,无从考证,人不在,地名尚留。中糟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是洛河浊水流过后淤积改良成的,原属大队的,种水稻,柳树,芦苇。
春季柳条吐绿,夏季芦苇花在风中飘荡,绵绵几里,湿地蛙鸣鱼藏,小鸟筑巢飞翔,秋季稻穗金黄。再向南就是一条护田的大堰了,从上河滩直到下河滩,排列齐整的石头护围着堰内的农田。大堰外是碧绿的水草,放牛羊的好地方。可惜这些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更甚的是原来护卫农田的大堰旧址已经完全属于洛河主道的南边了,三十年河北三十年河南,唉......

西寨的三条渠及水利的变迁:
除了现有的洛北大渠,很少有人知道西寨村的另两条水渠了,其实西寨村在古代全是旱地,只有极少的土地能被流经身边的洛河水浸润,禾苗庄稼望着涛涛流过的洛河水,伸直脑袋等待着旱魔枯死,土地干裂,大地冒烟,天老爷也不救它,农民收入甚少,四处外乡乞讨。
清未民初的时候,有一个比较体恤农民的永宁县官办了一件好事,带领民众修了一条惠济渠,截洛河之水,浇灌下游土地,截流源头就在西寨的上河滩与西河泊交汇处,经上河滩沿九队老梅子园下沿,过6队借地南头向北引进至任家坑下向东引上,直到后来的第二条永济渠中,这是西寨水利的第一渠惠济渠。
第二条永济渠依然是西寨的惠济渠源头,只是水量加大了,渠道改变至9队老梅子园以北,由南向北流,经张家湾地北头边,直向东流,过现有5、4、6、7队麦场之南,经东河泊涵洞弯弯向北,在王伙村路口过公路入马店小街村北地、田村向东流去,水流量渐小,直至消失在太平庄。东河泊涵洞遗址尚存。
第三条渠就是现如今的洛北农灌发电两用的洛北大渠了,渠道由于用途的改变在西寨也大修了三次,这原是一条灌概渠,多用于农业生产,原道是经丰衣口到西寨,在陈家沟下面向下流,经大队机房过公路在张家湾处注入永济渠的,1970年建张村水电站,动员全县数万民工开山凿洞,修建成过山水函洞,在冯家沟进,东沟出,涵洞长约1千500米,历时一年建成,叫红旗洞,经东河泊河滩新涵洞过伙子窟,小街坡根直到马店张村电站,1977年为扩大水量又在涵洞的外加修一条明渠,修建了气势宏伟的西寨渡漕,一渠分明暗,过村又合流。
有必要提一下西寨的两次水上塬工程,第一次是1974年-1975年在东沟建的,动员基干民兵挖了几十米的青年洞,在平峪村西坡根向源上搞二级提灌,由于当时水泵马力技术达不到提灌要求,彻底失败,二十年后的1994年,在冯家沟搞的压水上塬,灌概果园,全部用钢管作水道,沿东寒墙根把水压上去,东西塬上用钢筋水泥修了两个蓄水池,水是上去了,苹果园也得到了浇灌,当时群众欢喜的不得了呢,可是由于管理不善,用电量过大。果树砍伐已尽,现已废弃。悲哀啊。

西寨的林、果、牧:
西寨北有山南有水,自然资源优越。早期大队有林场管理员,河难的柳树园,芦苇荡,横路南北东西内侧的沙兰杨,以及原来的塬家疙瘩上的洋愧树林地,塬上各梯田沿上的大枣树,都属大队资产,各个生产队都有队属的果园,1、2队在东河泊与平峪有梅子苹果园,3队核桃园在塬上,4、5、6队有苹果园、核桃园,杏园,7队果园最大,在村中,现已成为民房,8、10队苹果园在塬上,9、11队梅子园在河滩。另外河滩塬上的田埂,地沿,有很多很多的柿树,虽说是私家的,却像大家的一样都可采摘,因为太多吃不完,牧业以耕田黄牛为主,各队都有10多头吧,记得11队有群羊,驴零星几匹,猪似乎家家有一头。过年卖了用钱。
西寨村的经济:
西寨村塬上以旱秋作物为主,红薯最优,小麦、芝麻、黑豆、黄豆、花生、高梁,90年代二次苹果栽植,高峰期达700余亩,品种繁多,以红富士、秦冠、金冠居多,那时候瓜果飘香,家家有果有收入,果树砍掉后由于河滩栽种了经济林杨树,塬上开始种上小麦和玉米,河滩肥沃的土地,以夏种小麦秋种玉米、黄豆为主,兼种多类蔬菜,下河的地是种水稻改良而成后种。
西寨一个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个细胞,代表了当时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除了大队原有的林场、机房、商店、卫生所等经济收入,各个生产队也都曾有过发展经济的萌芽,可惜过早地消失了。
原1队;后分成1、2两队,曾在东河泊拥有苹果园,梅子园,砖瓦场。
2队;资科不详。
3队;有磨房,塬上有苹果园、核桃园以及上瘩答的鞭炮加工厂。
4队;除塬上的苹果园、杏园外还有小鸡孵化厂,砖瓦厂,豆制品腐竹厂生产线。
5队;除了苹果园,还有红薯淀粉厂、粉条加工厂以及私营小企业电猫厂、儿童具厂,业主王应山曾代表农民企业家在县城三级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影响颇广。
6队;除塬上苹果、核桃园外,有铝制品铸造厂,主产铝锅、铝勺等,远销洛阳,郑州呢。
7队;除现有居住地是个很大的苹果园外,还从傅爱引进染料技师鹏展,搞颜色生产,主产品洋朱黑,当时销路和量都很好。
8队;玻璃制品厂,更高一筹,师博老林不仅带出了许多徒弟,而且在九十年代到县城发展,成为当时洛宁城屈指可数的富豪。
9队;人少地多,河滩的梅子园最大,青梅运到城里深加工,种瓜种菜。
10队;塬上苹果香飘很远,砖瓦厂、木制品工艺厂。
11队;梅园在上河滩,羊群常在塬上河滩啃草,若当时管理好些,后来的西寨也许就是天津的大邱庄、浙江的华西村、河南的七里营、竹林村、南街村,哎......
西寨村姓氏分布:
1、2队多以王姓,胡姓。
2、5、6队多姓张。
3、4队以姓任为主。
7队冯姓最多。
8队马姓、党姓。
9队陈姓、刘姓。
10、11队陈姓居多。
西寨四大姓依次为张、陈、任、王。
其它姓氏冯、胡、刘、马、党、贾、邱、赵、李。

作者简介:张耀辰,网名游天下,河南洛宁人,喜好文学,旅游,作品有中篇小说《山风》,喜旅游,足迹遍涉祖国各地,现居云南石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