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编者按】中央党校研究员许宝健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作者与读者关系应平等,批评部分文章自命不凡、说教训诫的弊病,强调文章需引发读者共鸣与思考。许宝健提到“无主句”“祈使句”及“必须”“一定”“要”等词汇是不平等关系的表征,使文章生硬刻板。他强调作者与读者应平等交流,作者应秉持谦逊态度,以真诚思考触动读者心灵,达成良好传播效果。
近日,有幸拜读了中央党校研究员、《学习时报》社原社长许宝健先生在《光明日报》“改进文风大家谈”栏目中的撰文,深感其对于作者与读者关系的独到见解,令人豁然开朗。
许宝健先生指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一观点直击当下许多文章中的弊病。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文章自视甚高,作者仿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读者进行说教和训诫。这样的文章,读者往往难以产生共鸣,更不用说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了。
确实,文章的魅力在于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如果作者一味地摆出一副教训人的姿态,那么读者自然会心生抵触,文章也就难以深入人心。许宝健先生提到的“无主句”“祈使句”以及满篇的“必须”“一定”“要”等词汇,正是这种不平等关系的体现。这些句式和词汇的使用,让文章显得生硬、刻板,缺乏与读者的互动和对话。
文章一旦沾染了“官气”,其“口气”就会变大,姿态也会变得高傲。这样的文章,不仅拉开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阻碍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因此,许宝健先生强调作者与读者“板凳要坐得一边高”,这不仅是对作者态度的要求,更是对其立场的考验。
作为读者,我深感许宝健先生的观点切中时弊。我们期待的是那些能够与我们平等对话、引发我们思考的文章。而作为作者,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逊和平等的态度,用真诚和深刻的思考去触动读者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附许宝健【改进文风大家谈】文章:
作者:许宝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学习时报社原社长)
什么是好文章?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在我眼里,好文章一定体现了“三平”原则:一是平等,二是平实,三是平常,即平等的姿态、平实的风格、平常的交流。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虽然不好一概而论,但总体上讲,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我们讲改文风,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如果一写文章就高高在上,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教训人的位置,而把读者置于受教育的位置,这样的文章读者肯定不愿意看,自然也就谈不上好的传播效果。现在很多文章从头到尾充满了“无主句”“祈使句”,满篇都是“必须”“一定”“要”等等开头的句子。文章一有了“官气”,“口气”自然会变大,姿态也有了高低之别,距离也就拉开了。所以,作者和读者板凳要坐得一边高,这不仅是姿态问题,也是立场问题。
好文章一定要有好文风。什么是好的文风?我认为好的文风就是要有亲近感。文章当然可以有不同的风格,但无论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还是“画如交友须求淡”,都要让人产生亲近感,有了亲近感,才会与读者共情,才会有感染力。毛泽东同志认为,讲话、作文不仅要“短些短些再短些”,而且要“软些软些再软些”。我们今天还要“平些平些再平些”,这里强调的“平”,是以“实”为基础的“平”,是平而实,不是平而空,平实也不是平淡,而是平实有味儿,平实可亲。
我们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写文章从本质上讲是与人交流,最可贵的是一个“真”字。讲究一些无可厚非,但不能太讲究,更不能讲究过头。讲究过头了,就失去了“真”的境界和状态,这和一个人化妆过度是一个道理。如果要讲究,恰恰要讲究一点平常心。作者为什么要写文章?就是因为有了想法需要和读者交流,有了平常心才会有平常的交流,才能在平常的交流中表达真情、体现深意。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3日 0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都市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