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114)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易经》文化为什么被诸子百家共推为百经之首
前文通过儒道鼻祖对话可以看出,老子之宇宙哲学观与孔子之人伦思想差距之大。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认识宇宙本体属于“知性”,“知性”的概念范畴总是非此即彼的,只能应用于多样性的事物,若用它们去规定超经验的最高统 一体──世界整体,则必然出现“二律背反。”
黑格尔作为哲学家其实也是集大成者,但其仅为德国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他创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初期辩证法高级形态的最大代表。哲学上“对立统 一”关系是黑格尔全部辩证法的核心。另一方面,黑格尔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只有精神性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性、统 一性,而单纯物质性的东西不可能有普遍性、统 一性,因而也没有真实的存在。脱离精神无真实性和脱离统 一无真实性,这两条原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即是哲学关于宇宙人生的学说,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也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而科学所揭示的往往是自然、社会和抽象思维等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论义,如果说哲学是普遍的,那么科学就是具体的,而宗教则是抽象的。
任何学说几乎都是同根枝繁。哲学对科学进行概纳和升华,从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科学对哲学进行细化和分类,从个别领域去体现哲学的一般规律。所以哲学与科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 一关系。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特殊性及具体性。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及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及广泛性。宗教则将哲学研究的宇宙本体,自然现象和一般规律进一步上升为一种对规律性东西的精神信仰,以体现对天地的敬畏和崇拜,然后由外向内,由宇宙的广度转化为灵魂的深度。由此观之,宗教思想的伟大就在于宗教超越哲学与科学的肤浅性,导教灵魂。
东方文化崇尚道,万物有异,一道所出。从这个角度分析东方文化,由中国易经文化孕育出的东方思想,从广义上讲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又不像科学,但《易经》本身既有宗教的高度,又有哲学的辩证,还有科学的运用,可以说易经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源头又同时具备集大成者的功能。易经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说没有易经文化就没有中华文明。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易经》被诸子百家共推为百经之源的主要原因。 其实宇宙问题就是“大与小”的关系问题,大我与小我,大家与小家。古军事家鬼谷子曰:“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从点到面,从面到点。小与大,这就比如个体灵魂与宇宙灵魂,个体灵魂在佛教叫“识”,宇宙灵魂在佛教称为“心”,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与识两者本是“一物两表”,即一个事物的两种表达方式。心与识,本是一“物”,佛教言之,人迷惑时心就变识,人觉悟时识复为心!从这个意义讲,我就是宇宙,宇宙也是我,我是上帝,上帝也是我,佛是众生,众生也是佛,因为我的灵魂与宇宙灵魂是同一个灵魂,天人合一,色空合一,有无合一,大我小我合一,私与公合一。此乃宇宙之本质! 《道德经》言“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大意是圣人先人后己,反而得到大众的推崇和拥戴,圣人置己于外,反而保存了自己,圣人以其无小我之私,成就了自己的大我之私。在这里,小私就是独立的个体小我,大私就是无垠广袤的宇宙大我。
人皆有私,天下之私,分为小我之私与大我之私,这是由两种境界决定的。小我即独立自然个体的我,大我即“天人合一”的我。小我之人以欲望为行事动力,以自我意识为核心,以自我满足为己任。大我之人以天下为己任,以道法自然为准则,以本性为心。如此分出佛教所谓的“此岸与彼岸”两种境界,此岸者,迷惑于我识也,彼岸者,智慧于天下为公也。世界哲学、宗教、科学就这样既统 一又矛盾地走到今天之碰撞,又走向未来之一统。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