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
文/闫佳柔
前段时间,听到一个同学与她父亲的对话,“你终于舍得给你老爸打电话了,是不是又没有生活费了?”其实,那位父亲并不是埋怨女儿要钱,只是想让女儿多陪他说说话。
提到了“父亲”这个词,中国人脑子里的传统观念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每次回家都风尘仆仆的,粗糙的手以及饱经风霜的脸庞,只要是父亲在家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他,看起来非常可靠。
但是我对于父亲的定义与他人不同,在我小的时候,我从不觉得父亲有多么重要。那时,我经常会对妈妈 说:“家里没有爸爸也挺好,我更加自由了。”这话让人听起来有点心寒,但这是幼时的我内心的真实想法。
父亲是一位货车司机,常年在广州工作,由于距离太远,很少有机会回家。就算他回家了,也是躺在床上休息,而我也忙着上学,一个月也说不了几句话。所以,我的生活、学习、外出玩耍更多的是和母亲一起度过的,就连我所有的家长会父亲也只去过一次。
印象中的父亲,不爱说话,成天板着脸,爱抽烟,爱睡懒觉,性格有点暴躁,整天一副封建大家长的形象。那时,我非常羡慕同学的爸爸,她们可以随时随地向爸爸撒娇,时不时的闹点小脾气。而我的爸爸没有给我买过喜欢的玩具,他严厉的神情让我感到压抑和不自由,甚至连走路我们都是一前一后,有点像陌生人。
第一次对父亲印象有所改观,是初中的某晚上下了一场暴雨,班主任在群里通知让家长接孩子们回家,我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待母亲,却看见了父亲,有点不敢相信,直到他叫了我的名字,“我今天刚好回来,想着接你放学,就没让你妈来。”当时我确实有点失落和惊讶。我怔怔地看着父亲湿透的裤脚和凌乱的头发,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原来,父亲也是在乎我的。
十四岁那年,父亲因心脏病动手术,连续一个月都在重病监护室里,全家人都在病房外关注着父亲的状况,看着病房里的父亲我不知所措,这时才意识到父亲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他并没有我想象中无坚不摧。出院后,父亲在家里静养了一段时间,那也是他在家里待的最久的一段。
初中毕业后,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一生平庸的父亲,第一次有了炫耀的资本,原来自己也是父亲的骄傲,只是他一直都没在我面前说过而已。在开学前几天,父亲是家里最为积极的人,将我住宿的一切物品全部备齐,就连被褥也给我重新弄了三套,说春夏秋冬都有。父亲陪我到学校报名那天,起了大早,穿的很精神,并且还反反复复让妈妈评价。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描写父亲佝偻的身子爬上火车站的月台给作者买橘子的片段,令无数读者潸然泪下。而父亲曾经的一个背影也让我泪湿眼眶。到学校的宿舍楼下,父亲将我所有的东西搬上五楼,收拾好后,一点一点地把床单铺开,把床垫垫好。炎热的天气,父亲的衣服,却早已被汗水打湿。那一刻,我父亲的背影真的很伟岸。铺完床,父亲环住四周,“那没什么事,我就走了,你第一次住宿,有啥事一定要打电话。”离开家的我,望着父亲离开的背影,泪水再也止不住。
就像龙应台先生在《目送》提到: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
我从来都认为父亲是刚强的人,却不知道他也会受伤,也会生病,也会委屈。只不过他把自己伪装的很好,所有的痛苦和折磨选择自己咽下。于是,我就在他的保护下,健康成长,他深知我对他多年的误会,可是从来都不曾解释,也许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也许是根本没有机会去解释。
年少的我,总喜欢把远离当作成长,把告别当作自由,可后来才发现,随着一天天长大,学业的压力和空间的距离,让我与父亲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但父亲还是会找许多话题和我交流,也不知从何时开始,父亲的语气变得温柔了,或是我慢慢理解了父亲,或是父亲由于年龄的增长变得慈爱,总之,我们的矛盾在不知不觉间和解了。
他努力将我举过头顶,让我看尽世间繁华。
父亲的一生很平凡,但给了我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