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千年师生情的绝响——林伟健《谒平山堂》赏读评析
狄曦珂 晁阳人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平山堂是一座永恒的丰碑。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延续。甲辰初冬,知名文化学者、诗人,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会长林伟健教授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谒平山堂,驻足沉吟,寂然凝思,写下了《谒平山堂》。原作如下:
谒平山堂
林伟健
放开眼界骋纵横
远山来,与堂平
仙人旧馆
犹有老仙翁
凭栏诗酒望江南
看山色,有无中
惟才是举欧阳公
荐东坡,情湛深
杨柳春风
传欧苏诗文
风流宛在两盟主
览花月,倚晴空
林伟健教授这首《谒平山堂》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这首词作以开阔的视野起笔,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越时空的精神殿堂。作品不仅是对欧阳修与苏轼师生情的深情追忆,更是对中华文化中尊师重道传统的现代诠释。在平山堂的飞檐下,在瘦西湖的波光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文化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听到文化史上最动人的师生情谊的回响,也感受到了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律动。
一、平山堂:千年文脉的见证者
平山堂坐落于扬州大明寺内,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此处清幽古朴,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回,似与堂平,平山堂据此而得名。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处名胜,更是一个文化的坐标。欧阳修在此讲学授徒,开创了宋代文坛的新气象。
苏东坡三次造访平山堂,每一次都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篇,无不流露出对恩师的深切怀念。平山堂见证了最为动人、超越世俗的师生情谊,这种情谊在历史长河中愈发弥足珍贵。
林伟健教授笔下的平山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文化空间。“放开眼界骋纵横,远山来,与堂平”,开篇即以宏大的视野,将平山堂置于天地之间,把读者带入这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空间。这种写法不仅展现了建筑的雄伟,更暗示了文化的博大。平山堂与远山相平,象征着文化的高度与自然的壮美融为一体。
在词中,“仙人旧馆,犹有老仙翁”一句,巧妙地将欧阳修比作仙翁,既突出了他在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是对师生情谊的神圣化表达,同时又暗示了欧阳修的精神永存。不仅苏东坡对欧阳修这位“老仙翁”充满崇敬和缅怀之情,而且今人也至今不忘欧阳修这位文坛大师、文学神仙。这种写法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文化的传承。由此可见,林伟健在平实的语气中表达岀深刻的意蕴。
二、师生情: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欧阳修,作为当时的文坛盟主,开创了一代文风,影响深远。苏东坡对欧阳修毕生崇敬。对欧阳修的追思,体现在他三次造访平山堂时写下的诗篇中。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更展现了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也是这对师生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欧阳修与苏东坡的师生情谊,早已超越简单的授业解惑,已升华为精神传承的典范。林伟健用寥寥数字而作深刻表达,把苏东坡和恩师的心灵对话跃然纸上,镌刻入心。
“凭栏诗酒望江南,看山色,有无中”,这既是对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意境的化用,也是对苏东坡人生态度的精确把握。这种豪放不是放浪形骸,而是建立在对生活理解基础上的超然。林伟健教授通过苏轼的视角,再现了那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的,苏东坡站在堂前远眺,追忆恩师,百感交集,似有若无,欲说还休。林伟健教授的妙句,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东坡忆恩师泪眼婆娑。
词作中,“杨柳春风,传欧苏诗文”一句,将自然景物与文化传承巧妙结合。杨柳春风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文化传承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写法既展现了师生情的深厚,又突出了文化传承的永恒。欧苏师生,不仅传承文学衣钵,更传承了心系天下的士大夫精神。他们的诗文,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
三、文化传承:尊师重道的现代诠释
欧阳修与苏轼的师生情,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欧阳修对苏轼的赏识与提携,不仅改变了苏轼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宋代文坛的发展。“惟才是举欧阳公,荐东坡,情湛深”,林伟健教授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这段师生情的精髓。这里,既写出了欧阳修识才爱才的胸襟,也道出苏东坡知恩图报的美德。这种师生情谊,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价值追求。林伟健教授的《谒平山堂》,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尊师重道传统的现代诠释。
作为一位知名文化学者,林伟健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这段师生情,用诗意的语言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这是难能可贵的。“风流宛在两盟主,览花月,倚晴空”,这种写法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又展现了欧阳修和苏东坡两人的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文化风貌。欧阳修是北宋文坊的盟主,欧公力荐苏东坡成为文坛新盟主,苏东坡对这份深情寄托始终不会忘怀,不敢掉以轻心。
在词作中,林伟健教授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他不仅追忆了欧阳修与苏轼的师生情,还通过这种追忆,思考了当代文化传承的意义。这种写法既保持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赋予了它现代的内涵。
此外,这首词作的语言特色也值得关注。林伟健教授运用了典雅而不失流畅的语言,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既保持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使其易被现代读者理解。这种语言风格,正是诗情画意的优雅体现。
在平山堂的飞檐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部活的文化史。林伟健教授的《谒平山堂》,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这段动人的师生情,也为我们思考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当今社会,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诠释,正是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让我们在平山堂的启示下,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千年文脉永远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