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为豫西平原披上琥珀色纱衣时,后李庄村的青砖黛瓦间次第亮起暖黄的灯火。这个深藏闹店镇东北一公里处的村落,宛若遗落在时光褶皱里的明珠,正以诗歌为密钥,开启着乡村振兴的崭新叙事。沿着蜿蜒的乡间小径徐行,1680亩沃野平畴在眼前徐徐铺展。前李庄与后李庄两个自然村错落相望,1265位村民在春种秋收的循环里编织着生活图景。田垄间,金黄的麦浪与翠绿的菜畦交相辉映;荷塘边,白鹭掠过粼粼波光,在暮色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这里不仅是丰饶的物产基地,更悄然生长着独特的精神根系——当现代农业的齿轮与诗歌艺术的羽翼在此相遇,后李庄村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归去来兮辞"。2023年深秋的某个清晨,柳杨河畔的晨雾还未散尽,文化振兴的种子已破土而出。马海盈、简单、阿卫国等文人雅士与镇党委书记魏前豹的手掌相叠,共同叩响了柳杨河诗社的门环。这个宝丰县首个村级诗社的诞生,犹如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文化涟漪。村民们惊觉,那些浸润着晨露与星辉的农耕岁月,那些镌刻着皱纹与笑靥的烟火日常,经过诗意的淬炼,竟能化作璀璨的文学结晶。漫步在"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的街巷,文化基因已深深植入村庄肌理。青石墙上,孩童稚嫩的笔迹与名家的墨宝相映成趣;古槐树下,耄耋老人用方言吟诵着新创作的俳句。柳杨河诗社梦想书屋俨然成为精神灯塔,五千册藏书在雕花木架上静静吐纳芬芳,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不同时空的文学星火在此交汇,照亮了村民们的精神原野。最动人的风景,绽放在寻常百姓家的院落里。养殖大户李长根在饲料账本背面记录着即兴诗作,他说:"给牛儿添料时望着满天星斗,突然就懂了'手可摘星辰'的意境。"村口超市的老板马留成,将顾客的家长里短酿成三行诗,贴在货架间自成风景线。那些曾经被农具磨出老茧的双手,如今正在智能手机上敲击出平仄韵律,让农耕文明的DNA与数字时代的字节产生奇妙共振。文化觉醒如同春汛,催生了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诗社成员创作的《后李庄二十四节气诗画》,成为乡村旅游的烫金名片;"稻田诗会"与"荷塘对韵"吸引着远方的文人墨客;村民们将诗歌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让每颗土鸡蛋、每把嫩青菜都承载着文化附加值。更令人欣喜的是,二十余名在外务工的青年循着诗句的召唤返乡创业,用抖音直播让诗意田园走进都市人的精神版图。夕阳西下时,总能在村诗社门前的石磨旁,看见魏前豹书记与老农对坐切磋诗艺的身影。这位被村民戏称为"诗人书记"的领路人,正在将"诗教乡里"的蓝图细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他常说:"乡村振兴既要装满米袋子,更要丰盈心窝子。当每个村民都能用诗歌诉说乡愁,这就是最美的文化自信。"
夜色渐浓,柳杨河上的月影被晚风揉碎成满河银鳞。文化礼堂里飘出平顶山坠子的悠扬曲调,夹杂着即兴创作的诗朗诵。六十八岁的李大爷用布满茧子的手指轻叩节拍,他新写的《鹧鸪天·村居》正在被后生们谱曲传唱:"黛瓦粉墙曲径斜,诗书漫卷话桑麻。荷锄归去星沾袖,捉句吟来月入茶......"
这座被诗意浸润的村庄,正在完成从传统农耕聚落到现代人文社区的蝶变。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袅袅炊烟勾勒的平仄里,在累累硕果酝酿的意象中,更在村民们眼眸中跳动的文化星火之间。当物质丰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后李庄的故事,便成了新时代中国乡村最动人的抒情长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