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什么
作者:索忠(甘肃)
“年”,在古代历史传说中,是一种怪兽,这种怪兽在古代传说中每年都出来危害人类和牲畜。它是一个很富有传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年”这个怪兽,它头长触角,尖牙利齿,每到除夕之夜就会上岸吞食牲畜甚至伤害人命。因此,村民们每到除夕都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有一年,一个老人告诉大家,“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于是,村民们按照老人的建议,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结果“年”兽被吓跑了。从此以后,每年除夕,村民们都会团聚一堂,贴对联、燃爆竹、张灯结彩,以此来驱赶“年”兽。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它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传说,它还与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密切相关。远古时期,每当冬季来临,“年”这种怪兽就会从洞穴中出来觅食,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灾难。人们在与“年”的斗争中逐渐发现它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每当“年”出现时,人们就会点燃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将其赶走。次日,人们会互相拜年、作揖磕头,以示庆祝。黄帝统一各部落后,组织力量捕杀“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年”的数量逐渐减少,最终被彻底消灭。后来,“年”变成了一只九头鸟,人们发现它怕烧柏树叶的烟味,于是每年三十晚上烧柏树叶成为了一种习俗。除夕的由来与“年”的故事紧密相关。由于“年”兽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出现,人们为了驱赶它,形成了除夕守岁的习俗。守岁的习俗起源于太古时期,当时有一种名为“岁”的凶猛怪兽,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会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觅食。人们通过守岁、挂红布、点灯笼、放鞭炮等方式驱赶“岁”,最终形成了除夕夜的团圆和庆祝活动。
“年”,是时间的定格,岁月年华的见证者。它有365个或366个日日夜夜伴随世界宇宙,分为春、夏、秋、冬4个季节,有立春、雨水、惊蛰等形成的24个节气,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生活习俗。周而复始,四季更迭,诠释着生命规律。
“年”,是亲情的团圆与团聚的一次大集合,是爱与家的呼唤,是情与爱的传承。每当每年春节临近,无论身处何方,想家、回家是无法阻挡的想念与思念。这不但涉及在世的老人、孩子,还涉及已逝的故人。
“年”既是家的味道,又是味道的符号,更是家的温暖。每到过年前后,一股人间烟火,一股特殊的肉香味、馍菜味与汤味,可以说百味香鼻,心旷神怡,温暖温馨,令人陶醉。
“年”是生老病死的“金标准”,只有年才能赋予你的年龄大小,寿辰多少。
“年”,是一次盛大的文化大餐,既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释放,又是文化的不断传承。每到过年前后,响炮、帖对联、挂灯笼、舞龙舞狮子。从吃年夜饭、到走亲访友拜年、发红包,设立庙会,搭台唱戏,风味小吃,百货卖买等丰富的活动,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享受不仅体现在人的精神上,还有心理上和物质上。
“年”是故事的“故事会”,除了本身的故事外,还包括着人世间百态万象的动人故事。
“年”是喜怒哀乐的传递者。传递最多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包含着些许曾经的悲痛与遗憾,不悦或愤怒……。
“年”,是希望的起航,目标的导航,梦想的彼岸。新的一年,总是伴有新的目标和新的希望。面对迎接到的新年,人们总许有誓言、承诺和奋斗的目标等,在“年”的指引下,充满信心,以新年新气象,新年新作为的精神气概,沿着新征程,勇往直前,努力实现着个人的价值与存在。
“年”是不同人群的评判者。幼小者年年盼过年,因为过年吃、玩、穿、享样样齐全,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未成年者,开始厌恶过年,因为过年会影响到他们睡懒觉、外出游逛、限制了他们自主空间与自由,不是过年的话,他们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吃什么就让外卖送什么,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想见谁就见谁……。由于交流只有“唯四方”即姑家、舅家、姨家、同学,除此之外的人似乎都是陌生人,不认识,也不愿意见面,一起吃饭更就别提,所以形成了亲戚来家里拜年,多数已关门不出来见面的普遍与“统一者”。中老年人多数开始怕过年,因为过年压力一下增大了,特别是经济出了问题:从子女上高中、大学,到结婚,再到赡养老人,全是大支出,有承受和接受不了之痛苦。除此之外,年还是多数老女婿的“面子陪伴者”。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与话语交流等不同原因,老女婿到丈母娘家去拜年,常常是心里很不情愿,但有怕“妻管严”,耐于面子,奉命只做过路“陪客”,到家后就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无聊者”,无聊的来回走的不停,摸摸这,逗逗那,看看狗或猫之类的……。而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小时候受了苦,常看不惯年轻人过年时的言行举止,什么扔了去,什么不好吃,什么睡的不起来等,往往是气上加气,导致彼此都不高兴。唯有看到和心里高兴的莫过于自己家里有了新人即新媳妇、抱了“新孙子“和正在眼前的“老”小孙子。
“年”是挑战与磨难,机会与机遇,挫者与困难,竞争与淘汰,感恩与珍惜的混合体,让人们在人生征途与各种环境中,更好地去平衡、去克服、去应对,去珍惜……。
索忠,男,汉族,197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庆阳宁县和盛镇人,本科学历,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甘肃省优秀医师、甘肃好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大使、中国乡村作家、中国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