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113)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以道修心,德配天地
大国之争,棋在盘里!乡村小国,来去何事?世界大治,非德根无。治国上行下效,上为尧舜则下为德众,上为桀纣则下为暴民!齐家安国皆为一理。自古至今曾经采用过“以道治国、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以术治国”等等,或者“道与德”结合,或者“法与德”结合,或者“法与术”结合等等。但是,背离大道玩弄权术者绝对不会长久。黄帝以前的帝王,例如三皇大都顺乎自然,以道治国。自黄帝起以“道与德”结合,在自然规律之下布以仁政以得天下民心,后人尧舜等纷纷效仿,自此中国朝代更替有了规律,社会动荡民心大乱之时也是国家悖道离德开始之时。
人类社会自然有其产生、发展、成长、消亡的规律,这个社会规律又称人道。人道的本性就是朴纯真善的自然之性,人道的社会性就是《大学》之道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类本性的维持需要道法自然,人类社会性的维持则需要自律和他律,即道德和规范。这就是道家和儒家的分别之处。道家认为在纯真的本性上面,凌驾于法律礼义等去搅动社会,都会扰乱民心。凡是不符合道的东西,都不提倡,这就是无为而治的自然性本意。道家批评儒家通过有为政治来管理社会,只能越管越乱。
《道德经》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大意是,大道变化永不停息,犹如奥妙无尽的母性,奥妙的母性,就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它绵绵不断地存在着,作用没有穷尽。这就是老子思想的本意。
老子认为:道的本体是空虚无际的,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但其作用是无穷无尽,它无所不能,无所不造,无所不灭。正因为虚空没有实体,就是道,因为大象无形,所以它的创造力才不受限制。这个称之为“道”的虚空无尽创生万物的本体,佛教称为“自性”,基督称之为“上帝”,回 教称之为“真主”。正如六祖开悟后所言“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里的“自性”就是“佛性”。
宇宙太极之气本来浑然一体,从理论上讲并无阴阳之别,此为本性,此为宇宙本体。而宇宙意识与宇宙现象,不过是本体的时空性阶段性的幻化之物。我们这个生命躯体,也是大自然的造化!私心限制了灵魂的自由,导致它受善恶祸福的影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只有将心量无限扩张,与道合一,将躯体作为执行灵活意念的工具,世俗覊绊才会消失,这就是修道、修佛、修仙的意义所在!所谓的大道恒乐、无因极乐等,并不是死后去什么地方享受万福,而是世间心灵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平静体验。
所以悟道之人没有生死,所谓生死只是肉体工具形象的变换,与道合一才是真正的自己。与道法自然不同,儒家提倡人文教化的作用。有个古例:孔子去见老子,见老子凝定而立,身如木人,好似超然物外立于大道之中,老子说“我游心于万物的本始”。孔子不解,老子说“心困而不能知晓,口合而不能言说。至阴严寒,至阳炎热,寒出于天,炎出于地,天地阴阳交融而万物化生,我们看不到规律,只看到万物变化的形像。死生盛衰,时隐时显,世入世出,日迁月移,大道无时不在作用,万物无时不在变化,生有所起,死由所归,循环无端,没有穷尽。除此之外,又有什么是它的根本呢?这样的境界至美至乐,得到至美而游心于至乐,才称为至人。” 孔子问:“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老子说,“吃草的动物不怕变换草泽,水生的虫虾不怕变换水塘,它们只是变化却没有失去根本的需要,天下万物都有一致之处,变来变去的是外在大小环境,不断变化的是我们如尘垢般的四肢百骸。生死如昼夜般循环往复,得失祸福你来我去,在这无有穷尽的千变万化中,我们的心又何其变化呢?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困扰我们的心!得道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孔子曰“先生德配天地,以道修心,古时君子,皆是如此 ”。老子说,“溪水自然而流,万物自然而长。至人养德而不修德,人不离德,德不离道,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日月自然明,何必去修呢?”孔子归,将此事告颜回,“我对道的理解,不过是酒缸里的小飞虫,如果不是老子的启蒙,我真不知天地之大道呀? ”此一对话,将道家之道与儒家之理的区别全面揭示。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