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魂(散文诗)
作者:包秀芬(深圳)
儿时,我家住在百年老矿的城乡结合部,
这里的原著居民以王姓为主,
还有闯关东的外来住户。
我心心念念的王家屯啊,
这里,
有我人生的第一声啼哭,
这里,
有我迈出的人生的第一步,
是父母,
在这里把我送上了人生的旅途,
因此,
我一直视这里为我的原浆故土。
我,喝着王家屯唯一的辘轳井水长大,
我,熟悉王家屯周围的每一条小路,
我,享受着王家屯纯朴的乡土民风,
我怀念那四合院里的每一个朝朝暮暮。
端午的清晨,
我曾和父親去採摘艾蒿,
那山坡上,
红色的野百合、蓝色的炮仗花、嫩绿的艾蒿掛满了露珠,
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芳香,
远远地
还能望见郭家岭高处的那棵神树。
夏日里,
县道南侧的沼泽地,
是我和玩伴们向往的去处,
那里有鸟飞、蛙鸣,
那里有芦苇、菖蒲,
那里有鲜嫩的鸭子巴掌、河芹菜,
我们拎着小筐钻进芦苇荡中,
忘记了蚂蟥的可怕,
只有採摘野菜的快乐与满足…
清晨,我从四合院走出,
经过小桥、流水,
经过豆腐坊、煎饼铺,
经过火一井电工房、木场、北矿工人俱乐部,
经过高家照相馆、一商店、段家小铺,
那天天都是大集的市场,
汇集了十里八乡的人们,
叫卖声此起彼伏,
卖豆腐脑的、炸丸子的、拉洋片的、变戏法的…
在我上学的路上,
妥妥地是一幅五、六十年代版的《故乡清明上河图》。
我的儿童时代,
不能忘却的记忆时光,
酸、甜、苦、辣、咸,
都是我们人生的必经旅途。
时代在变迁,百年煤城也在巨变,
变得我己找不回儿时的住处,
但我没有忘记你们,
我熟悉的婶子、大叔,
还有那盲人石头哥,
你的笛声和二胡如泣如诉,
我们最了解您的哀怨和酸楚,
您不甘心兄嫂的供养,
卖水走独木桥,
深夜去街里听书,
盲目却不失智慧,
心中充满了故事,
听声辩人从来没有失误。
我知道您和那些年长的邻居们都已去了天国,
但我永远记得你们,
你们的音容笑貌在我心中清清楚楚。
我的玩伴们,
你们都在哪里?
是否记得,
咱们在四合院西厢房里的打闹、追逐?
西厢房内有石碾、石磨、风车,
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白日里邻居们在此磨米磨面碾韭菜花,
夜晚这厢房却成了孩子们藏猫猫的最好去处。
儿时的快乐,
没有阶层之分,
儿时的相处,
不计较贫富,
儿时的认知:
劳动是本份,
快乐就是幸福。
典型的少年不知愁滋味,
苦中也作乐,
腹饱即满足。
即将消失地域名的故乡,
火石岭子、营城煤矿,
那高高的大水塔、我的母校、工人俱乐部,
那条母亲河一一改河,
那通往车站的笔直的马路,
当年我们曾在马路旁列隊欢迎苏联专家,
感觉做为煤矿工人的后代,
是那么幸福与满足。
这一切的一切,
都己成为历史,
这毕竟是我的故乡,
在我的记忆中清清楚楚,
但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就是那幅:
营城煤矿盛世时期的《清明上河图》。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包秀芬:吉林长春人。一九六五年高考特招入伍,在吉林省白城兵器试验中心。一九七一年末调至陕西华阴兵器试验中心,至退休。正师职,大校军衔。在华山脚下工作生活35年,热爱文字创作,热爱西北风和陕北民歌。现定居深圳军休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