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让烟花爆竹“缺席”春节
文‖杜小龙
(一)
笔者居住在城乡结合部。2024年春节前夕,街道派出所在各楼门栋口,张贴了春节期间禁止在小区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
开始我想,这也就是在表明一种态度和倡导而已。没成想大年三十晚上,派出所的干警在小区流动巡查,一旦发现燃放烟花爆竹人员便大声呵斥,立刻阻止驱离。小外孙告诉我,看见警察叔叔在楼下赶人,他和小伙伴躲得远远的去放呲花。我提醒他,放呲花时千万要远离楼下的化粪池井盖,既不伤己、更不伤人,安全第一。
那晚,警察巡逻并没有实质性改变现状——小区居民在震耳欲聋、眼花缭乱的烟花爆竹声中,度过一个非同寻常的喜庆年夜,迎来人们各自有所祈盼的新年。
2025年春节前三天,又一纸文书贴在楼门栋口,但禁令通告换成了倡议书,落款不是派出所是小区物业。虽然只是“倡议”,却依旧强调“禁售禁放”。三十晚上没有遇见警察巡逻,烟花爆竹声不间断、不停歇,从天一擦黑到零点跨年,着实让人感受到“爆竹一声辞旧岁”两千年民俗文化魅力的贲张与震憾。 (二)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炮仗”“鞭炮”,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人通过点燃竹筒或篝火,借火焰燃烧所产生的爆炸声驱赶邪气与恶鬼,传说中“年兽”便是因响声而退避。千百年来,放爆竹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愿望和期盼,并逐渐演变为春节的一部分。放爆竹与贴春联、吃饺子、发压岁钱和拜年等习俗,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烟花爆竹的绽放声响,成为中华大家庭新年到来时的民俗标志和文化符号。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鞭炮炸响,夜空异彩、百花争艳,炮声与焰火此起彼伏,为复苏的大地奏响新春之曲,为传统佳节谱下快乐篇章。
更值得庆贺与引以自豪的是,2025“蛇年”我们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2023年12月中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到今天成功“申遗”,春节影响力正在强势辐射全球。今年中央电视台在初一二三和全国城市联欢晚会的电视画面上还一直有燃放烟花炮竹的呢。
您说,燃放烟花爆竹的千年民俗,作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项精彩部分,怎么一个禁字就可以被“删除”呢? (三)
烟花爆竹的“禁令”有两个关键词:安全与环保。平安幸福,是人们品质生活的终极目标。因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成分,燃放者在燃放时如果不按有关规定燃放或燃放违规产品,就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025年1月30日,四川内江市资中县一男孩将鞭炮扔入化粪池井引发沼气爆炸。地面停放的几辆小车遭损,幸运的是没有人员受到伤害。
我小时候,就曾因一延迟炸响的鞭炮伤了眼睛。当时,我将单发鞭炮放进二踢脚废炮筒里,点着炮捻后我跑向一边。等了好长时间没听见炮响,我上前拿起那个二踢脚炮筒,想看看究竟咋回事,就在二踢脚炮筒离我眼睛很近的那一刻鞭炮炸了。惊吓中,我顿时感到右眼疼痛难忍,视力模糊不清……确实,燃放烟花爆竹还很有可能引发火灾,它的安全危害与风险客观存在,不容置疑。
有关的惨痛案例,历史与今天不胜枚举。清洁环境,是我们品质生活的重要指标。烟花爆竹对环境危害主要是大气和噪音的污染。对噪音污染的认知人们已趋于共识,尤其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烟花爆竹释放产生的回声效应,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较大影响。如对婴儿和幼儿、老人和病人,还有睡眠质量差的人群等。
烟花爆竹会给天空造成严重污染,不同人有不同认知。有专家表示:雾霾与烟花爆竹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烟雾受气象影响比较大,三级以上的风就会很快将烟雾吹散,而且它还可以沉降。PM2.5这样粒度的微粒停留时间也不会很长,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且长时的负面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中国专家也表示,烟花燃放对雾霾天气造成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有网友更是准确地指出,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在总污染物中占比不到0.1%。
但是,春节前,也有一些匪夷所思之事,比如,山东某地集中销毁收缴的烟花炮竹,那如雷贯耳的轰响,还有那浓浓硝烟,难道比分散燃放污染的环境面积小?指数低?真的让人搞不懂! (四)
其实日常生活里,任何一种社会化行为都存在安全与环保的风险。车辆凸显噪音、尾气以及事故的风险,可我们不能因此“禁车”;吸烟存在文明、健康以及火灾的危害,可我们不能因此“禁烟”。
有网友认为,施放烟花爆竹可以提高当代人对传统春节的参与度。烟花爆竹放了千百年,它会唤起年轻人和孩子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与秉承。若没了烟花爆竹,春节除放几天假就剩个字面含义了,我们不能无限放大安全与环境问题而因噎废食。
笔者以为,过大年放鞭炮、烟花绽放夜空笑,已然成为国人血液中民族归属与精神寄托的基因,是不能以一个“禁”字潦以作罢的。当然,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除秉持辞旧迎新、喜庆欢乐和驱邪避灾等传统风俗外,我们还更应赋予它文明节俭、规避危险、减少伤害和爱护环境的时代要义。每个人从自身做起,遵从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法规,做到买国标合格产品,在规定时间时段,避开风险场所,有序理性施放,安全快乐过春节迎新年,把施放烟花爆竹的风险与危害降至最低点。
春节的夜晚,若少了烟花爆竹的绽放和缺席,世界“非遗”的称号,想必一定会黯然失色吧! 作者简介:杜小龙,陕西西安灞桥人。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灞桥区作协会员,“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现代作家文学”协会会员。2021年8月开始,先后在《燕赵文学》《现代作家文学》《作家故事》《陕西文谭》和《灞水两岸》等全国十余个文学微刊,发表170余篇、30余万字的散文、随笔、短篇小说和微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