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家训家风
作者:张铭玉
在1934年3月,张难先60岁了。回顾国内,北伐军两派的中原大战结束不久;国民党正多次组织围剿红军,1933年10月开始第5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国外,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正在制造伪满洲国……。
在那个纷乱的年份,我的祖父,一位自1904年起,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救国投身革命30年的老人,于六十岁寿辰之际,亲自挥毫泼墨,书就《六其居士杂佈》之家训,并将其精心装裱,悬挂于武昌《灵山窝》的堂屋之中。这不仅是对后辈的深情告诫与警示,更是对亲友的庄严宣示。
六其居士杂佈 廿三年三月书于灵山窝
1.自己的话
余少时处境略顺,饮食教诲,父兄俱恣余所欲。十六岁父故,廿二岁兄亡,家即中落。廿岁至五十,三十年间常至断炊。故学问一无所成。近十年,因各种关系与闻政治,于国无益,尤悔实多。然精力则已罄矣!性刚才拙,不合时宜,应即自行检举,再不入政治旋涡。年逾六十,旦暮难知,所有身后,不妨谈及。余易箦时,家中切不可下讣文及收人挽章。因本人志事很不易言,言之溢美或失实,徒令死者难堪,加之古典文学已成过去,费力苟作等于无聊。又奚取焉!余生平主张火葬,家中及亲友到彼时须屏除俗见照办,诸事从减。居丧铺张浪费,俗人以为荣,通人以为辱!况且实在无钱使用。今吾言此者,恐彼时不能言也。愿家人无忘。
这一段,“余少时处境略顺,饮食教诲,父兄俱恣余所欲。十六岁父故,廿二岁兄亡,家即中落。廿岁至五十,三十年间常至断炊。故学问一无所成。”仅仅52个字,却信息量十分大。其中包含的“家教家训家风”的注释,都在平日里言传身教中!
在这里,祖父回顾往事。兄弟三人,他得到父、兄“恣余所欲”。有长辈宠爱,受乡里纨绔引诱,十六岁父亲故去前,竟没有参加过乡试。(《科学补习所》社长吕大森,16岁时已经考中秀才)随即醒悟,发奋读书,深得孔孟教诲,参透“温、良、恭、俭、让”,温者,不热不凉,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尺度;良者,不仅是做“善良”之人,而是要做具备治国之才或执事之能的人;恭者,做人、做事要知礼节、礼貌;“恭”应与时代、习俗相适应,按规定而行,不该“恭”的不恭,应该“恭”的恭过头就变成阿谀奉承;俭者,不仅指生活勤俭,还是要能自我约束,不放纵,更是要“表里一致”:让者,当意见分歧,在争论中应勇于推贤。
有人做诗曰:
温良恭俭让,五德昭彰明。温和如春水,持中守平衡。
良才堪重任,治国显英名。恭敬遵礼节,适时合俗情。
恭少失庄重,过恭显谄情。俭以养心性,自律戒奢行。
表里宜如一,朴实见真情。让贤于辩论,谦逊映星辰。
祖父的一生,是对“温良恭俭让”的一个诠释。如:
十八岁时,兄长安排他去沔阳州“赶考”。张难先抱着认真的态度迎接这次“赶考”。但是,当他一进入考场,看见考生们为争抢坐位,把儒家做学问人的斯文抛到九霄云外,露出名利场上的狰狞面目,顿时感到太可怖了,毫无儒家伦理可说,这样的考试有什么意思?厌烦之心油然而生,张难先于是也不找坐位,更不答卷应试,带着白卷走出考场。从此对科举感到厌恶。退出考场后,张难先撰联一副自励:
欲 乘 长 风 破 万 里 浪
懒 与 俗 士 论 八 股 文
又如:二十二岁,兄长亡故,中年家道中落。学问一无所成。二十岁至五十,三十年间常至断炊。其中,1921年带子女到北京求学,十分窘迫,这时有朋友介绍一份有收益的工作。如何取舍,古人说“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张难先是宁为“无粮的野鹤”,不作“近汤刀的笼鸡”。
张难先曾决心不为北洋军阀作事。秋天,带来的卖田钱用完。但为生活所逼迫,又不能不做点事。由日知会老同志张佩绅介绍到参谋部充任录事,就是写字抄录。总长张怀芝的儿子、侄儿都是毕业于德国陆军大学,但中文太差,常觉得是个不足。次长蒋雁行建议请张难先教他的儿子、侄儿中文,张怀芝非常赞同,并请他去当面谈一谈。张难先抱定不为北洋军阀作事的信念,因此立意不去“面谈”。

那时北京的冬天是很冷的。参谋部常是数月不发工薪。张难先家里人口又多,生活特别困难。没有办法,二月初,滴水成冰,张难先先后脱掉身上的棉马褂、棉袍去典当。数九寒冬,别人都在添加衣裳,他却解衣质典,其生活窘迫的状况,由此可见。棉衣典当出去后,哪里有钱赎回,典当凭据一直存放手中。张难先六十岁时清理书籍,发现这两张典当凭据还在,立即请人裱装,然后悬挂在家中堂屋里,用以警示子侄辈。万万不能忘记自己出生贫微,寒冬典衣的困境!
再有:武昌首义时,汉口激战,祖父到汉阳龟山炮兵阵地鼓励士气。汉口失陷,黄兴误判,以为汉阳不可能守,决定撤离汉阳。混乱中,龟山炮兵遇到祖父,正困于无人领导、兵饷没有着落,要求祖父收编他们。祖父想到,以他武昌首义经历,深知革命没有“兵”是万万不可的,本应收拢散兵游勇整装再努力!但自己家贫,糊口都难,哪里养得兵,若让他带兵去打家劫舍,更不是儒家“温良恭俭让”所容的。祖父拒绝了龟山炮兵的请求。
……
“近十年,因各种关系与闻政治,于国无益,尤悔实多。然精力则已罄矣!性刚才拙,不合时宜,应即自行检举,再不入政治旋涡。”
1894年甲午一战,满清败与倭寇,1895年5月,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wan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辟商埠。中国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甲午战争的结果对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1900年,庚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战,中国主权彻底沦丧。1901年9月7日,签订《辛丑条约》,向十多个国家赔偿白银4.5亿两。
受清政府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态度、举措、能力的影响,国内民众对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革命的态度有了翻转。
此前(1894年)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岁生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起义,虽然阵势很大,但起义失败,被迫逃亡海外,那个时候,舆论都觉得他是乱臣贼子,给国家添乱!
但是,1900年10月三洲田(惠州)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清革命第一枪、青天白日旗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升起、起义者第一次被世人称为‘革命军’……。据孙中山先生讲,整个社会风气发生巨大改变,都为革命失败可惜,孙中山先生国外筹款也变得容易很多。
祖父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见甲午、庚子两次之变,愤清廷茸闒无为,外祸日亟,知救国大计,惟在革命,遂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在1904年组织《科学补习所》、1905年参与组织《日知会》革命。
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却没有改变国内政治生态,致使祖父失望之极;回归田园种菜、卖菜。1924年,国共合作,祖父看到救国初心将要实现,努力于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民主义”。1927年北伐胜利在望,竟发生“四一二”,“七一五 ”之变;国民党内,竟发生中原大战、蒋桂战争……,无一日没有战乱。……
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为中华可欺,发动“九一八”,出兵占我沈阳,进而占我东三省。张难先随即打电报给蒋介石,请他通令全国总动员;先将党员、公务员组织起来进行操练,逐渐普及到民众中去,准备以全国之力进行抗日;再请主席通电罪己,与民更新;并亲统大军进驻平津,给予日寇以迎头痛击。这是张难先第一次劝说蒋介石抗日。电报去后,仅被留下存档,张难先毫不为此气馁。以后,多次向蒋介石谏言进行全面抗日,国共联合抗日……均石沉大海。
张难先回顾10年来,因各种因素影响、自身不敢忘国富民安的初心,处事为国鞠躬尽瘁,却没有见到于国家强盛、民众安居应有的作用!时常叹息不已。
现在已是60老人,精力业已耗尽!又性刚才拙,不合时宜,应自行检讨,再不入政治旋涡。祖父有“辛亥革命先驱”之名、曾出任民国省部级高官。尚且如此,因此告诫后辈,不要轻易入仕,恐他们入仕于国无益!
这一段:“年逾六十,旦暮难知,所有身后,不妨谈及。余易箦时,家中切不可下讣文及收人挽章。因本人志事很不易言,言之溢美或失实,徒令死者难堪,加之古典文学已成过去,费力苟作等于无聊。又奚取焉!余生平主张火葬,家中及亲友到彼时须屏除俗见照办,诸事从减。居丧铺张浪费,俗人以为荣,通人以为辱!况且实在无钱使用。今吾言此者,恐彼时不能言也。愿家人无忘。”
这是祖父的遗嘱。他曾位列湖北省财政厅长、掌管全国官员升迁大权的铨叙部长、出任浙江省主席。在这份遗嘱中,没有遗产分派的交代。遗产仅武昌《灵山窝》一处(彼时还没有珞珈山的《思旧庵》),祖父相信子女们和睦相处,更不会在祖父身后,为苟苟小利拆屋卖地!在安排身后事中,强烈要求后人“诸事从减。”提出“居丧铺张浪费,俗人以为荣,通人以为辱!”的观念,振聋发聩。
受祖父身教、言教几十年熏陶,后辈有所长进。1968年,WH大革命高潮时期,不少高级领导逝世,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张难先因小疾辞世。中央、周恩来总理特殊指示:人民日报发讣告、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开追悼会、骨灰盒存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这个安排显示对祖父一生的肯定与尊重。虽远远超过祖父遗嘱的心愿--“诸事从减。”,我们不能更改中央、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但是,在相关部门要求家属提供参加追悼会的人员名单,准备召开《张难先先生追悼会》的会场规模与布置时,我们子、孙辈谨遵祖父遗嘱,建议追悼会尽力从俭,除身已在北京、到北京奔丧的亲属外,不再邀请其他亲朋好友;不为追悼会准备挽联;不接待相关领导、亲朋好友的花圈。幸得领导理解,《追悼会》如愿、肃穆、俭朴、大方、得体!
2.告谕子女
现在家庭之间,因经济与思想之变动,父母既无术以支配子女,子女亦无术定省父母,故现在家庭之界说,以一夫一妻及未成年之子女为限。以后吾子女除有特别变故在此小住外,均宜各求自立,各立门户。我之不能供给儿女,犹儿女之无法奉养我也。其各努力向上,以免累己累人。
在这里,祖父清醒地观察到,彼时的中国,由于新工业经济的兴起;五四运动以来社会思想的巨大变化,都已经不可更改。他破除我国几千年追求“四世同堂”,“五子登科”的习俗;早晚“定、省”的孝顺规矩,接受新的思想,督促晚辈“各求自立,各立门户。”融入新的时代;
祖父要求晚辈,各自努力向上,不仰仗父辈的余阴过生活。除长婿、长子在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时投入其中,长外孙在抗日战争时期投入黄埔军校外,其他子女、后来的孙辈,不论事业如何,都自立自强,安于时代安排。
奉告亲友
街市住家,不比乡间,房屋、行李、锅灶都窄。留客膳宿,除有特别情形外,实在不便。加之,现在家庭,子女成年即要离居,虽有儿媳,俨同孤人。余年已老,无力雇人侍候,所以招待宾客,实在抱愧。望族党亲友原谅。
再,亲友以余服官十年,交情必广,介绍小事,以为很易,不知余性冷淡,交游极寡。凡欲托余介绍职务者,请鉴兹苦衷,不必启口。
余三十年苦境极多,曾记廿二岁,兄没,服贾【经商。指祖父的父亲生前在村里经营的一个小杂货铺。】负债太多,出门常为债主夺其所有。己酉年,以糠皮野菜度日。民国四年,为老圃,每日鸡鸣上街卖菜,隆冬之时在街檐坐点余钟,始天明开市,因迟到即无顿菜之地也。民国十一年,在参谋部任录事时,常数月不发薪,奇窘。二月初,解身上之棉马褂质银三钱。次日又解棉袍质一钱五分。(在这里贴着当时典当棉衣的流水账页)燕市酷冷,严寒解质,其窘迫为何如也!
吾服官数年,子侄辈俱忘吾等为贫寒人家,此极险之事也。特摘出以告后人,望速归朴返真,免陷绝境。
在这里,祖父破除几千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陋习!在官场任人唯贤,没有为家乡父老安排一官半职。请家乡父老理解。
2014年,在族人建议下,改“张氏祠堂”为《张难先纪念馆》。在《张难先纪念馆》成立、纪念张难先诞生一百四十周年大会上,乡村有关领导发言中,不仅理解祖父为官几十年“没有为家乡父老安排一官半职”,还称赞说“若不这样,就不是今天我们纪念的难先”!
细读“六其居士杂佈”,祖父要求后人做人应跟上时代进步,依时局变化而定进退;努力做事,如果有所成就,不忘自己出于贫寒人家;不奢、不惰。
十几年后,对孙辈的教育依然秉承《六其居士杂佈》之家训精神!
抗战胜利后,我和妹妹张铭淑随祖父母回到武昌珞珈山,住在1936年建的小土屋《思旧庵》。
家中小堂屋北墙上挂的是《科学补习所》犠牲第一人王汉先生的画像。祖父还有一幅刘静庵先生画像,比较大,堂屋北墙上挂不下,时常拿出来给我们看。
他们都是湖北民主革命最早牺牲的烈士。祖父深情的看画像、给我们讲他们的革命故事。
1947年,祖父由南京开会回来。一天把院门上的《思旧庵》木牌换成《耻庐》。我就问这是为什么?祖父说:“我们在前清革命,是想国富民安;国共合作后做官还是想国富民安。几十年来,我们不仅没有治理好国家,反而遭日本侵略,国威堕地,实在是羞耻的事!”我说,日本不是投降了吗.祖父说:“那就应该国共合作把国富民安做好。这次在南京,我提议国共合作,竟有人说提这个建议的人是秦桧。他们这是在祸国殃民。我深感与他们同僚,实在是羞耻。决定回来把《思旧庵》换成《耻庐》。”
夏天,太阳下山后,搬竹床竹椅到屋前小禾场乘凉,看到屋后珞珈山上武汉大学,祖父母就爱给我们讲当年三姑妈住在《思旧庵》、在武汉大学上学,夏天再热、冬天再冷,也在屋里看书的故事,激励我们学她。
1949年,在武汉为保境安民,七十五岁的祖父多次与白崇禧当面针锋相对,还领头成立《武汉市民临时救济委员会》。叔叔、姑妈们想到前几年李公朴、闻一多在昆明遇害的前车之鉴,十分担心祖父的安危。武汉解放后,祖父回家,我和妹妹告诉祖父,那几天叔叔、姑妈们的担心,祖父却告诉我们说:“史上凡是两军交战,一方败退,散兵、游勇乘机烧杀抢掠。《武汉市民临时救济委员会》成立了,可我们无一兵一卒,如何面对散兵、游勇实现保境安民,一时难有头绪。我和李(书成)爷爷他们寻找解决办法,哪有心思去想自身安危。现在想想,古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都七十有五了,活也是他、死也是他。”祖父这么豁达,轻松的言谈、笑容,至今还如昨天。
1954年祖父工作调北京。1955年我在武汉读高中一年级。暑假,我和堂哥张铭瑜到北京看望祖父。祖父让我们去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参观外,还特别让我们去看西直门内崇寿寺。回来后,祖父说,20年前,我们一家6口,就租住在崇寿寺厢房。厨房、书房、卧室就在这三间小屋;冬天奇冷,没有暖气,几致断炊,祖父竟脱棉衣典当。现在,我们家住的房子比崇寿寺的厢房宽大许多,冬天有暖气。你们接触到一些级别和我相当、甚至还低的人家,他们的住房比我们家大许多。为什么我只要这里,要以此为戒,日后千万不可生出骄奢性情!
祖父带我们去西山碧云寺参拜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到北京中山公园拜谒中山堂……
我于195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我们专业5年半。1963年1月毕业。在1962年暑假期间,我回北京。祖父找我说,他已经年近90,有人劝说,身边多一个亲人照顾就好一些,祖父也有条件请组织照顾的,建议他让我毕业回北京。祖父为此找我说,他不会为调我回北京事托人,要我与同学一样,服从分配,派我去哪里就去哪里。不要有别与一般同学。去了以后牢记“多行善事、莫问前程”。
我被分配到沈阳某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听祖父的话努力工作。因此在国务院1990年决定设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后,于1992年即享受这个荣誉;妹妹张铭淑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服从分配到天津美术出版社从事编审工作,编审出版《中国壁画全集敦煌篇盛唐》获金奖!
自1904年至1949年。每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祖父就义无反顾离开家,舍生忘死投身其中!
祖父母一生在含辛茹苦锻造我们家的家训家风。令人欣慰的是,可以告慰祖父母,子孙辈有所长进,都洁身自好。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