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1日,蛇年正月初四。今天的一整夜,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失眠中,面对Deep Seek,我反复追问传统教育:
一、提了2000多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会不会因此而成为老生常谈?
二、延续了几十年的备课、说课、议课、上课、评课、辅导、布置作业、命制试卷、批改试卷,等等,会不会到此为止?
三、那些以知识为中心,以师讲生听为手段的老师们会不会失业?
四、莘莘学子还有没有必要背记那么多的书本知识?还有没有必要执着于“题海套路深,刷题刷的手抽筋”“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五、“快乐、灵动、高效”的课堂会不会因此很快实现?
六、“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学校会不会如雨后春笋般呈现?
七、“以生为本,让生自主,向生学习,为生服务”的大先生们会不会随处可见?
八、“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会不会迎来高光时刻?
九、世纪之问“为什么中国教育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会不会因此得到圆满回答?
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会不会很快得以实现?
……
我为什么会失眠?
起源于我昨天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作《会思考的Deep Seek:什么叫“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引发了广泛围观。
山西省名校长贾震说:“太神奇了!我看了三遍。我找到了我要的东西!”
就在昨晚11点,由我作词的《我爱我的国家》《我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主歌》《家庭之歌》《何必歌》……也在Deep Seek的帮助下,完成了谱曲:
《我爱我的国家》情深似海,大气辽阔;《我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信满满,元气十足;《自主歌》干净利落,振奋人心;《家庭之歌》温馨和谐,爱意盈家;《何必歌》佛性弥漫,直逼心灵……
Deep Seek甚至还把我作词的《立志歌》(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心,立心先立志;志立则心立,心立则人立,人立则国立)的歌词做了完善:
立国先立人 仰望星空
微风和煦心有梦
脚踏实地心有忠
志气高昂路在胸
立人先立心 心如明镜
一片纯净乾坤定
身心安稳无虚惊
无私无畏勇敢行
立心先立志 志向如山
每一步都不平凡
风雨何妨志不减
心怀宏图梦无限
志立则心立 如光照亮
坚持方向天不枉
奋力前行无惆怅
一路歌唱心飞扬
立心先立志 志向如山
每一步都不平凡
风雨何妨志不减
心怀宏图梦无限
心立则人立 人心齐力
在繁星中寻美丽
万丈光芒皆如织
铸就未来新天地
Deep Seek完善后的《立志歌》,文从字顺,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让人叹服!
紧接着,我没有善罢甘休,一鼓作气搜索了“如何学三角函数”“牛顿三定律的应用”“物质的分类”等九大学科的数十个知识点、学习方法、实践应用,Deep Seek均不厌其烦地、准确无误地在眨眼间变现。对“牛顿三定律的应用”,Deep Seek是这样呈现的:
牛顿三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和工程学中。以下是牛顿三定律的简要说明及其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内容:
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应用:
汽车安全带——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安全带的作用是防止乘客撞到前方物体。
太空中的运动——在太空中,由于几乎没有空气阻力,航天器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
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公式为:F = ma。
应用:
火箭发射——火箭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巨大的推力,根据 F = ma,火箭的质量逐渐减小,加速度逐渐增大,从而能够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
汽车加速——汽车的发动机提供推力,根据 F = ma,推力越大,加速度越大,汽车速度增加越快。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内容:
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应用:
火箭推进——火箭通过向下喷射高速气体,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从而推动火箭上升。行走与跑步。当人走路或跑步时,脚向后蹬地,地面给脚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人向前移动。
综合应用弹道学——在弹道学中,牛顿三定律用于计算炮弹的飞行轨迹。炮弹的初速度、发射角度和空气阻力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其飞行路径。
机械设计——在机械设计中,牛顿三定律用于分析机械部件的受力情况,确保机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理解和应用牛顿三定律,可以解决许多实际的物理和工程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到复杂的科学实验和工程设计。
对“物质的分类”,Deep Seek先用文字做了表述(部分截图如下),然后还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做了完美呈现:
深夜12点了,我还在考验着Deep Seek,让它做高考作文题:请以“这里是中国”为题(作文题目是2023年全国四省高考统测作文题:《这里是中国》)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新颖,立意深刻,用议论文体。五秒钟后,屏幕上闪现出了以下内容:
这里是中国
这里是中国,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也有着日新月异的现代发展。她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在这片土地上,传统与现代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而她的故事,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篇章。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文化底蕴深厚而独特。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老子的“道法自然”,从唐诗宋词的优雅到京剧昆曲的韵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同一座宝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中国必须回答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李子柒用短视频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生活的诗意,国潮品牌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这些尝试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挑战与机遇的并存
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她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乡差距等诸多挑战。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然而,挑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机遇。
在科技领域,中国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从高铁到5G,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在改变世界。在环保领域,中国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责任与担当的彰显
这里是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她不仅关注自身的发展,也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国际抗疫合作,从维和行动到减贫经验分享,中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向世界提供了大量医疗物资和疫苗,展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胸怀。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信心。这些行动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与希望的象征
这里是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度。她的未来,不仅关乎14亿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关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以创新驱动发展引领未来。
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文明的复兴。她用自己的实践向世界证明,现代化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每个国家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里是中国,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她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她的未来,值得世界期待。
“好样的!”我不禁喜出望外。但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要求它用古文体再写一遍同题作文。也是五秒钟后,一篇有古文味道的文章脱颖而出:
此乃中国
此乃中国,古之文明,今之新国。五千年之积淀,日新月异之发展。其地,传统与现代交织;其时,挑战与机遇并存。其故事,乃人类文明之篇章,不可忽视也。
传统与现代之碰撞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孔子曰“仁者爱人”,老子云“道法自然”,唐诗宋词之优雅,京剧昆曲之韵味,皆为中国文化之瑰宝。然全球化浪潮之下,传统文化或遭边缘化之危。如何在现代化中传承与创新,乃中国之必答题也。
幸哉,中国以独特之法,融传统于现代。故宫博物院以数字化技术,使文物“活”于今世;李子柒以短视频,展中国乡村之诗意;国潮品牌以传统元素,融于现代设计。此等尝试,不仅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亦令世界见中国之文化自信。
挑战与机遇之并存
中国之发展,非一帆风顺。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乡差距,皆为其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亦为其压力。然挑战之中,往往蕴藏机遇。
科技领域,中国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高铁、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皆为中国科技创新之成果,改变世界。环保领域,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发展清洁能源,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责任与担当之彰显
此乃中国,负责任之大国。其不仅关注自身发展,亦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一带一路”倡议,国际抗疫合作,维和行动,减贫经验分享,皆为中国之实际行动,诠释大国责任与担当。
抗击新冠疫情,中国向世界提供大量医疗物资与疫苗,展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之胸怀。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信心。此等行动,不仅提升中国之国际地位,亦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未来与希望之象征
此乃中国,充满希望之国度。其未来,不仅关乎14亿中国人民之福祉,亦关乎世界之和平与繁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征程中,中国将继续以开放包容之姿态拥抱世界,以创新驱动发展引领未来。
中国之发展经验表明,国家之崛起,非仅经济之腾飞,亦为文明之复兴。其以自身实践向世界证明,现代化非唯一模式,各国皆可寻适合自身之发展道路。
此乃中国,古之文明,今之新国。其故事,仍在书写;其未来,值得世界期待。
Deep Seek采用小标题式写作的文章,文脉清晰,层次分明。写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论据充分,说理透彻。第一段“此乃中国,古之文明,今之新国。五千年之积淀,日新月异之发展。其地,传统与现代交织;其时,挑战与机遇并存。其故事,乃人类文明之篇章,不可忽视也。”与最后一段“此乃中国,古之文明,今之新国。其故事,仍在书写;其未来,值得世界期待。”首尾呼应,不失为一篇有骨有架、有血有肉的佳作!
我今年62岁,从事了42年的教育工作,但面对着Deep Seek一篇篇的“教育杰作”,我能安然入睡吗?于是有了开头的问题:
一、提了2000多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会不会因此而成为老生常谈?
二、延续了几十年的备课、说课、议课、上课、评课、辅导、布置作业、命制试卷、批改试卷,等等,会不会到此为止?
三、那些以知识为中心,以师讲生听为手段的老师们会不会失业?
……
作者:孟国泰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