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_诗歌】
<红尘夜话之九>
天 气 预 报
文/祥 阳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
无人不知。
不用问,
您一定看过。
中国有一首纯音乐,
无人不晓。
不用想,
您一定听过。
一档节目,
一首音乐,
国人喜爱,
举世闻名。
这档节目,
就是央视每晚播出的《天气预报》。
这首音乐,
就是《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有人统计,
《天气预报》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有人估计,
《渔舟唱晚》是全球播放量最大的音乐。
《天气预报》自开播以来,
伴随着改革开放,
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
走进千家万户,
人人关注。
飞向世界各地,
环球嘱目。
气象,
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预报,
为国计民生守望平安。
敢问,
天体运行的轨迹可以测知,
宇宙空间的极限能测知吗 ?
气象的变化可以预测,
沧桑的变迁能预测吗 ?
天气的走势可以预报,
人类的命运能预报吗 ?
大千世界,
扑朔迷离。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此话绝非虚言。
有位气象学家发現:
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
可能引发北美洲刮起一场龙卷风。
这种“蝴蝶效应”的混沌現象,
有谁能预知 ?
有谁能干预 ?
上下五千年,
奋斗铸就民族魂。
中华民族追求“能预知,能干预”,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谱写出一部部旷世奇著,
被尊为世世崇拜的经典,
被奉为代代传承的瑰宝。
女娲补天,夸夫逐日,
华夏祖先拯救人类的故事经久不衰。
精卫填海,大禹治水,
炎黄儿女征服自然的精神永垂不朽。
张衡发明地动仪,
龙吐铜珠报告地震方位,
让地动山摇显露真容失去神秘。
诸葛亮逆季借东风,
不是玄学是科学,
让赤壁之战巧用火攻名留青史。
测天地之经纬,
探自然之规律。
它是中国古代探求天文和气象的天书。
它是劳动人民对天文和气象认知的结晶。
它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它就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中国独有,
东方赞美,
西方称奇。
它揭示了大自然的节律变化,
它是中国古代顺应四时,开展生产,安排生活的基本遵循。
它是当代中国天人合一,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参照。
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
天有其时,
地有其财,
人有其治。
人类的一切发現,
都是从未知进入已知。
如此循环反复、周而复始,
不断知行、知为,认识真理。
毛主席说:“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
领袖的殷殷嘱托,
为气象工作者点亮了一盏砥砺前行的不灭灯光。
七十年*的筚路蓝缕,
七十载的春华秋实,
精测风云变幻,
服务百姓冷暖,
谱写出气象事业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篇章。
新时代,新担当,
天气预报为中国梦保驾护航。
中国科技大显神威,
“嫦娥”奔月,“玉兔”采样,
广寒宫拟建居民公寓,
为人类开发太空贡献中国力量。
“蛟龙号”海底捞针小试功夫,
为人类探寻宝藏施展深潜技术。
中国奇迹,世界震撼。
天气预报,万民称赞。
春夏秋冬,
四季轮回。
日升月落,
昼夜交替。
天气无常天天变,
“天气预报”天天报。
听“渔舟唱晚”,
欣赏天籁之音。
感受绿色田园,
共享精神愉悦。
看天气预报,
了解气候变化。
早知天气优劣,
做好安全防范。
《天气预报》,短短五分钟,
您会天天听、天天看吗?
<2025年立春.修改版>
注 * 1956年7月1日,中央气象台第一次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向公众提供天气预报服务,至今已近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