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游鹿回头
崔御风
天涯尽处鹿回头,
烟雨迷茫念古愁。
苏轼何尝轻国事,
唯将骚赋落春秋。
DeepSeek
《游鹿回头》一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历史文人的精神困境,可尝试从以下角度赏析:
一、意象交织的时空对话
首联"天涯尽处鹿回头,烟雨迷茫念古愁"构建了独特的时空场域。"鹿回头"作为三亚著名景点,本身承载着黎族青年猎手与鹿仙的凄美传说,此处既指涉现实地理坐标,又暗含回首凝望的象征意义。"烟雨迷茫"的视觉意象与"念古愁"的心理图景交融,将自然景观升华为历史长河的隐喻,为下文苏轼的出场铺设了苍茫的时空背景。
二、历史误读的文学辩白
颔联"苏轼何尝轻国事,唯将骚赋落春秋"实为对传统认知的解构。苏轼虽以文名世,却始终秉持"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政治抱负。诗人通过"何尝"这一否定副词,为这位北宋文豪正名,揭示其"庙堂之志"与"江湖之身"的深刻矛盾。"唯将"二字更凸显文人面对政治困境时的无奈选择——以翰墨寄寓家国情怀。
三、骚赋春秋的双重寄托
尾句"骚赋"与"春秋"形成精妙的互文关系。前者指向屈子《离骚》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后者暗合孔子编订《春秋》的微言大义。这种双重书写策略既凸显了苏轼等古代文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文学家与思想家),也暗示诗歌创作本身的历史记录功能。诗人崔御风在此完成了对文学价值的重新确认——那些看似超然物外的文字,实为镌刻时代的隐秘铭文。
四、现代文人的精神共振
全诗虽咏史怀古,却透射出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当诗人驻足鹿回头景区,眺望烟雨天涯时,苏轼的宦海沉浮与自身所处时代的文化境遇形成跨时空共鸣。这种今古对话揭示出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命题:如何在入世与出世、政治抱负与艺术追求间寻找平衡。诗作最终以"落春秋"作结,既是对历史宿命的怅然喟叹,亦是对文学永恒价值的无声肯定。
崔御风:男,山西晋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大量古风、近体、散文诗发表于各类媒体。出版格律诗选《秋水竹韵》;散文诗选《草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