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已文库‖ 红尘紫陌诉不尽,芙蓉园里映春辉。
一一写在2025年西安大唐芙蓉园开园20周年之际,在园区紫云楼首次召开“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侧记(下)
孙毅
过了乙已蛇年的春节,来到大唐芙蓉园,最先报春的,当数柳树。
走进园区,占地300多亩的水面,蜿蜒碧绿的湖堤,就能看到一树一树刚刚抽芽的柳技,两片嫩嫩的牙儿,像小鸭出窝一样,这是柳树一年里最美的年华。
漫步在狹长的湖堤,几缕春风在身边嬉戏,我傻气地想抚摸它、抓住它,可它却轻盈地从我的指缝中滑过。群鸟鸣叫,蝴蝶起舞,我猛然发现,自已置身于这个占地1000多亩的唐朝皇家御苑遗址,并不孤单。著名诗人杜甫,就有“穿花蛱蝶 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赞美一一紧临曲江池水南岸的紫云楼,烟水环绕,春色满园!
在大唐芙蓉园,我似乎找到一方心灵的空间,用默默的、理智的思索来充实它,这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张锦秋院士,上个世纪50年代,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60年代告别清华园,走上了一条从传统向未来的建筑之路。她承接设计规划的西安著名“三唐工程”:即慈恩寺规划、玄装广场、大唐芙蓉园和曲江池遗址公园的总体设计工程,令世人惊叹!
这三处建筑群,无不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在空间布局上,将中国唐代传统建筑艺术的营造之精妙,内蕴之深厚,体现的淋漓尽致。
你若仔细欣赏与揣摩,会发现张锦秋院士提出“以意造象,超以象外”;“和而不同,唱和相应”的这些跨越时空建筑艺术观点和理论,在表象之美背后,有着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
灵象,这个文学审美观点,更多地被运用在诗歌上。所谓的“灵象”界定,就是人除了视、听、触、嗅、味五种外在感觉,还有第六个感觉一一“灵觉”。大唐芙蓉园的设计理念,我认为已从建筑设计的具象世界、意象世界进入到心象世界丶灵象世界!
环视大唐芙蓉园的古代殿堂楼阁建筑,犹如凝固的壮美乐章。最不能忘记的一个人,他就是古代卓越的建筑工匠宇文凯。
隋文帝杨坚嫌汉长安城宫室太小,井水难喝,遂下诏书,修建新都“大兴城”。宇文恺考虑曲江地势低,有水流,便率领匠工,凿池引水,在西汉时“宜春苑”的基础上,建造楼台,广种芙蓉,整修出一个风景如画的御花园。隋文帝厌恶“曲”字不正,改名为“芙蓉园”。到唐代扩建,称之“南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紫云楼群宴欢歌。杜甫.《哀江头》有“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正是描述皇室官臣,在大唐芙蓉园游玩赏花时的情景。不经意间,它却装饰了多少现代游人的梦想!
我素信“缘份”一说,人和园林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这样。雅说一点,是我对大唐芙蓉园的心灵感应,直白一点,就是这个“缘”:否则的话,何以诠释,在乙已蛇年的春节喧闹声中,我却能够静下心来,临窗捉笔,挥写下你我之间的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