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作者原创作品中一目了然的阿拉伯数字)
人生感悟何止“一二三”
作者:林耀平
我今年已是68岁的老人了,大半辈子的“摸爬滚打”、“生死考验”、“走南闯北”及“酸甜苦辣”无不尝个够。真的对人生感悟良多,不只是“一二三”。
当然了,每个人来到人间、所要经历的事情、过程及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但只要高度注意和重视了以下六个方面,你就对人生该怎么走?就会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了,你的人生定能顺畅,并且会有精彩的人生。
一、出身,不要怕贫寒。新中国成立时的众多英雄、将帅、名家及领导人,几乎都出自贫寒、农家,有的甚至是“贫困潦倒”。贺龙元帅,靠的是“两把菜刀闹革命”;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徒手离开韶山冲:“孩儿立志出乡关……”;还健在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其母乃家庭妇女,其父也就是个乡村教师,如今名扬天下。我虽不是什么名人、高官,但这大半生也算没白活。我的出身,按过去讲是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妈妈在昏暗的煤油灯(当时叫“洋灯”)下把我带到人间,在我长到三岁左右的时候,正好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加上前苏联逼债,连充饥的食物都没有。作为三岁左右的孩子,被饿得先是皮包骨,后是全身浮肿。爷爷看着我这个样子,含着眼泪对我爸妈说:“给他扯两尺布做件新衣服吧,过两天炒辣椒了(即:没救了)。”后来我是怎么活过来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大人们也没说。不过,几十年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都说:“那时候能活下来已是幸运”。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当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要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感谢这个时代,不要抱怨这、记恨那。我这个差点挨饿死的农村娃,走上社会,我无任何背景,无任何人帮忙,就靠自身的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也在军队和地方当了26年的团、处级领导干部吗?所以,出身贵与贱并不重要,更不会决定人的命运,而在于自身的努力,这才是关键。我的人生座标是:“勤奋、自信、诚实”。因为人不勤奋学不到东西,最起码学不好;人没有自信心办不成事,最起码办不好;人不诚实没有好朋友,最起码没有更多的知心朋友。因此,人的一生,勤奋是基础,自信是关键,诚实是保证。
二、读书,不要怕辛苦。一位智者说:“读书再苦也就十几年”。读书苦不苦?肯定苦!但是,再苦也就十几年:从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本科四年或五年,最多也就17年。如果加上硕士研究和博士研究生,那又另当别论。作为年轻人,如果不吃这十几二十年的“读书苦”,则会吃五六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苦。我在一个小学的操场上给全校师生讲读书课时,我对着麦克风大声地问:“同学们,你愿意吃一辈子的苦还是吃十几年的苦?”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大声答道:“愿意吃十几年的苦!”我讲完课后,校长立即上台拿过话筒,对同学们说:“本来我没打算讲话的,因为林老师讲得太精彩了,我也受感动了。同学们:林老师讲的课,大家听懂了吗?”台下的孩子们大声答道:“听懂了!”。如果我不好好读书、不认真去积累,我讲的课能触动学生、老师、校长的心灵吗?我更不可能有著书、主编14本,超过390万字(其中退休以后出书8本,超过145万字)的成就。此外,我还发表了1000多篇文章,且80%以上发表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媒体。两句话:当你博览群书以后,写,你能“下笔如有神”;说,你会“出口成章”。有了这种能耐,你还怕找不到工作吗?甚至还怕不被重用吗?
三、工作,不要怕艰辛。我生在农村,长在乡下,挑过粪,撒过灰,犁过田,插过秧,打过谷,收过麦。从木薯地里爬出来,换上解放鞋走进了军营。从“甲天下”的桂林,经过五天五夜的“铁路行军”和大解放牌“车轮滚滚”五六个小时的颠波,去到了“三缺”(缺氧、缺水、缺食)之地的青藏高原戈壁滩。此地,到了每年的十月至来年的六月,看到的除了冰就是雪,见不到一根毛,更不会有树木、花草和河流。当时大家开玩笑地说:“只要炊事班把厨房里的两把菜刀藏好,想死都没办法死。”因为想自杀,没有电,没有高山;想跳楼,没有楼,住人的房顶比人高不了多少;想上吊,没有树,也没有电线杆;想跳河,连水都找不到;想卧轨,没有铁路,也看不到汽车。但是,最要紧的是执行的任务:那是最危险、最可怕的行当:保卫原子弹生产基地。可以这么说:一年365天的分分秒秒都有被核事故吞噬生命的危险,虽没有发生核事故,但受核辐射影响也是分分秒秒都存在的。所以,我们全师官兵都被国家定性为“涉核人员”。幸运的是:虽环境恶劣、重任在肩、死神在罩,我存活下来了,虽也一路艰辛,但活到今天也算是一种运气。因此,当今之国人,特别是生活在大小城市的年轻一代,应该庆幸自己有了个好的环境和条件。要知足,当你感到对这也不满、那也不顺的时候,想想我们在戈壁滩、在保卫原子弹、与原子弹“共眠”的日日夜夜,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一句话:“知足者常乐”也。
四、奋斗,不要怕失败。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相传,此经典出自“三皇五帝”时期的“大禹治水”。那时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分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作为父亲的鲧,采用的治水办法是“堵”,企图堵住这边,让水流向另一边,但终究以失败而告终。作为儿子的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的方法,治水终于成功。禹为了治水,长期在外与民奋战,治水13年,且“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虽消耗了心血和体力,但事业终成“正果”,大大地减轻了水害对人民的影响。这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出处。
在高科技一日千里的当今,要攀登科技高峰,失败更是家常便饭,如果怕失败,什么事都干不成,只能跟在别人后头跑,永远处于中、低端产业链,让人家任意卡“脖子”。中国年轻的Al巨头梁文锋说:中国年轻的一代“应该参与到全球创新的浪潮中。”我们习惯了在科技的中、低端应用,“吹糠见米”式的生活,甚至总想“坐享其成”,而美国却“善长创新”,所以,近百年来美国一直站在高科技的顶端,我们一直处在“跟着走”的状态。所以,梁文峰呼吁:“这种思维模式要改变。”因此,他自2008年开始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这16年多时间里,他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但他永远不气馁。终于在2025年1月中旬向全世界宣布“Deepseek”成功研制,消息一经发布,全世界炸锅:美国Al芯片巨头英伟达1月17日股价爆跌16.87%,市值蒸发5888.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7万亿元)。古之“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当今以铁的事实验证了。所以,人生中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一朝的失败而再也不想爬起来了。
五、命运,不要怕挫折。任何人都有“走窄”的时候。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工农红军初创时期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由于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影响,也是几起几落,人生之路一再遭受挫折,但他一直坚定信念,相信中国革命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引下一定能够成功。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建立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回顾我大半生的历史,有“死亡线上”的挣扎,有被人“免掉工作”的时候,还有因为分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而随时都有被人背后“捅刀子”的可能。但我坚信: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无私心,甘奉献,我便能在任何艰难困苦当中挺过来,做一个端端正正、清清白白的自己就没问题。这恐怕就是我的“自信”吧?
六、退后,不要怕寂寞。一般来讲,退休后会大致呈现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无所事事;二是乐在其中。“无所事事”恐怕在全国1.6亿退休人员中占80%以至90%。我在与一位厅级领导干部聊天时,他问我:“你退休干点什么?”答:“我写书在外给各类人员讲思政课,打球跑步,在家做一日三餐饭菜。”他说:“哇,你太充实了,既有高大上的东西,又有实实在在的家务,还天天锻炼身体。”他接着又说:“人退下来后不找点事干,很快完蛋。”该领导讲的真没错,一些当点“头头脑脑”的人,在位时忙得“脚打后脑勺”,退下来后真的无所事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还懒得往外跑,不愿再露脸。这类人退下后很危险,极易憋出病。我有位老领导,是位正厅(师)级主官,他退休后把自己摆得就非常正确:退休后去一个酒店“打工”,帮客人端杯、倒茶。有一次,我们正好到这家店吃饭喝酒,只见这老首长端着茶壶进得包厢,准备帮大家倒茶。大家见状集体起立,说道:“老首长,我们哪好意思?”老首长非常淡定地说道:“没关系的,人就是那么回事……”,可喜的是:这位老首长快90岁了,还是那样的精神爽朗、痛快。而更多的人却一直沉浸在“失落感”中而不能自拔,很快,身上的各种毛病开始出现了。有的甚至过度地相信了医疗,到医院一检查,立马住院。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自己在家有针对性地慢慢调理就能逐步恢复的,但由于过渡治疗,越治毛病越多,往往一年半载人就没了。非常可惜,真的太遗憾了!
我则与“无所事事”这一大群人不同,是“乐在其中”的那种。
实际上,我在退休的十年前就开始规划退休生活了,当时想:我要做到“退而不休”,发挥自己有一定理论功底和文字材料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特点,退休后到处讲课、写回忆录、出书和打球、锻炼身体等。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而且件件落实到位:首先是讲课。近几年来,我在线上线下讲课几百场次,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人员听我课的人超过一亿人次。而且我讲的东西大都是当今的“大文化”、“大政治”的内容。比如:《儒道给人以无限的智慧空间》、《聊聊孔子的“崇德、修匿、辨惑”》、《析“大我、小我、无我与罪我”》、《大国博弈,中国必胜》、《歌颂伟人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最能治乱》与《中国共产党在愈挫愈勇中走向辉煌》等等。其次是出书。我退休7年出了8本书,超过145万字,其内容均以“儒释道”为主线,以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就是教人怎样为人处世、怎样读书成才的,一句话:是完全的正能量。再次是锻炼。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打蓝球,打到55岁,之后改打气排球到65岁。现在是天天早起跑步,在早餐前跑5000步左右,一天跑、走12000步以上,这个习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反正现在每天觉得吃得香,睡得好,精神爽。
总之,每个人对人生的感悟是各种各样的,要写、要说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非“一二三”能够搞定的。

(↑↓)林耀平先生的简历
林耀平,男,一九五七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政法专业毕业,高级政工师。出身草根,从军二十六年,其中任团政委六年,空军上校军衔。转业后任副县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分管公检法司十二年,在团、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二十六年。长时间从事“党、政、军、警、民”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职时现场成功处置、化解多起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被百姓誉为“人民好公仆”,现还收藏有锦旗。现任桂林市职工大学客座教授、桂林市红色学院导师、桂林市国防教育研究会讲师团团长、桂林都市七星文艺社社长、桂林都市军旅文艺社社长、多家文学社荣誉社长、中国华南最高峰审稿者之一等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是桂林市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和七星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喜欢写作、体育、文艺和教育。发表文章一千多篇,其中80%以上发表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媒体。著书、主编十三本,共计三百八十多万字。其中,退休六年出自己的书七本,超过一百三十万字。十多年来在桂林市十七个县、区有关人员讲授儒道、读书、素质、法治、孝道等党课、传统文化课和日常思想教育课几百场次,获众多高度赞扬。一个村干部说:“我听了四十年政治课,没听过这么精彩的”。自二零二二年二月以后,每月都登上“二五财团”和“大华集团”讲坛,讲授“党声党课”和“传统文化”课,且场场精彩。在“二五财团”百期“党声党课”的授课质量评比中,技压群芳,勇夺第一,骄人业绩,非常耀眼。此外,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而独立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在越挫越勇中走向辉煌》论文(4435字)获桂林市全市离退休老干部征文一等奖。撰写且发布自传体长篇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