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立春即景
崔御风
和风昨夜行山秀,
瘦树枯蓬依旧愁。
残雪斑斓冰瀑暗,
红梅兀自立春头。
DeepSeek《立春即景》赏析:
这首七绝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冬春交替时的矛盾图景,通过多重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生机与诗人的深沉哲思。
一、时空交织的视觉张力
首联"和风昨夜行山秀,瘦树枯蓬依旧愁"构建了时空双重对比。时间维度上,"昨夜"二字暗藏春风的突袭性,与"依旧"形成时间进程的对照;空间维度中,"行山秀"的横向延展与"瘦树枯蓬"的纵向凄冷构成立体画面。这种时空错位的艺术处理,暗示着季节更迭的渐进性与自然万物感知的差异性。
二、冷暖交织的色谱实验
诗中色彩运用极具现代绘画意识:"残雪斑斓"以留白技法暗示融化中的雪迹斑驳,与"冰瀑暗"的冷调形成明暗层次;"梅花兀自"的嫣红则以点彩笔触打破整体灰调,在视觉焦点处迸发生命亮色。这种印象派式的色彩处理,使传统意象焕发新的审美张力。
三、物象的人格化悖论
诗人赋予自然物以矛盾人格:"和风"如不速之客,"瘦树"似未醒醉汉,"梅花"作孤傲隐士。特别是"愁"与"兀自"的拟人化对立,暗含存在主义式的生命思考——在季节轮回中,每个生命体都以独特节奏感知时空,形成复调式的自然交响。
四、节气书写的现代性转化
突破传统立春诗的欢庆套路,诗人聚焦于季节转换的过渡地带。残雪与冰瀑的顽固,梅花与新风的抗衡,构成存在与时间的哲学隐喻。这种对"临界状态"的敏锐捕捉,使古典节气书写获得了现代性的沉思品格。
该诗在28字的古典框架中,完成了对自然时序的深层解构,在枯荣并置的画面里,既保留了东方美学的留白韵味,又暗含对生命存在状态的现代追问,体现出传统诗词形式与当代思维的有效融合。
崔御风:男,山西晋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大量古风、近体、散文诗发表于各类媒体。出版格律诗选《秋水竹韵》;散文诗选《草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