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古道之我见(七):葛牌和蓝关古道
牧户关以外,蓝关古道延伸段的情况如何呢?
蓝关古道,是我们从蓝关的角度对古道的称呼。其实,商州境内的古道才是主体。先秦叫商於道,唐时叫商山道,或者商州道。我们先介绍唐代的情况,然后追溯以前的情况。
一、唐代商州道
唐代的情况是,古道经牧护关(唐时称为蓝田关或蓝关)翻越秦岭,顺丹江支流七盘河而下至黑龙口,沿河谷而下,经麻街抵商州,又东南经丹凤县,穿越丹江北侧丘陵,过桃花铺、铁峪铺到达武关。然后分两线,一条偏离丹江河谷,经商南、析(今西峡县)到达南阳,中途分出支线,到达邓州穰县。一条经山阳县出漫川关,复经上津(今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达于荆襄的路线,称上津路。
出蓝田关以后,赴南阳之商州道所经主要驿站有:
仙娥驿。此驿为入商州后第一站。附近风景秀丽,屡为诗人称道。白居易《仙娥峰下作》云:“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
商州城,今商州市地,为武关道上最大的城市,位于三岔路口,为交通枢纽,军事要地。设有馆舍。白居易《发商州诗》云:“商州馆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
四皓驿,驿名与四皓墓有关。《太平寰宇记·商州上洛县》条记:“四皓墓在县西南四里庙后。”即墓、驿均在州城附近。
洛源驿,雍陶有《洛源驿戏题》诗。驿址当在会峪沟与丹江交处的乐园,乐园可能系“洛源”的音转。
棣花驿,位于今商州市与丹凤县交界处的棣花镇。该驿见于唐人诗篇中亦多,白居易有《棣花驿见杨八题梦兄弟》,雍裕之有《宿棣华馆闻雁》等。《元一统志·商州·山川》有棣花山,“在州东七十里,以山多棣花得名”。
层峰驿,在武关西,距武关步行不足一日。韩愈《题层峰驿梁》诗序云:“去岁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
武关驿,唐之武关,设在今丹凤县东南90里处,恰当武关河畔,今西界公路旁。唐时武关设有驿馆,《宝刻丛编》卷十有《唐修武关驿记》。
青云驿,出武关后第一驿。雍陶《路中问程知欲达青云驿》诗云:“苍黄负谴走商颜,保得微躬出武关。今夜青云驿前月,伴吟应到落西山。”
阳城驿,唐末改名富水驿,在今陕、豫交界之富水镇。《读史方舆纪要·商州商南县汉王城》记:“县东三十一里,相传沛公入关时所筑。今为富水堡,有富水巡司,本唐之富水驿也。”
武关道出富水驿即出商州界,进入河南省境,沿途亦设有驿站。
这条路线的最终形成,也同李西华有关。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八月,商州刺史李西华奉命征发工役十余万,在加宽由蓝田至内乡七百余里旧道的同时,于阻水涧处,又别开碥道,以避水潦,并在沿途“修桥道,起官舍”,使商山路一时“人不留滞,行者称便”。偏路的里程“自武关西北行五十里至桃花铺,又八十里至白杨店子,又八十里至麻涧,又百里至新店子,又百里至蓝田县,皆行山中,即所谓偏路也。至蓝田县始出险就平”(《嘉庆重修一统志》)。
二、唐以前古道
那么,唐时商山道与以前的古道路线,主要有哪些区别呢?根据商洛学者王国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秦汉武关和秦汉武关位置不同,为今竹林关,唐前古道过秦汉武关,属水道,在唐商州道以南。具体论证见王国伟《少习武关地望新考》。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王国伟的意见。
2.蓝田葛牌就是秦汉时的峣关,唐前古道不经牧户关,而是经葛牌入蓝。具体说,就是从今商州市南,沿南秦河向西,经杨峪河镇、南城子村、北城子村、杨斜镇、秦岭口、秦联村、秦岭村、秦岭根赴葛牌,然后由东采峪河入辋川,再赴古蓝田县城。他图示如下:
王国伟认为:这可能是史学界2020一次伟大的发现(秦驰武关道今商於古道的发现),但这个观奌漏洞非常多,我并不赞成这个观奌。
他的论据有以下几奌:
首先,葛牌离蓝田县城的矩离是96里,附合唐代《括地志》等书有关唐代蓝关即秦汉峣关,离蓝96里的记载。
其次,他以谭骐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一幅秦图作根据。
王先生误以为图中灞水是西采峪到辋川河,其实标注灞水的是今蓝桥河,图中峣关位置其实就是今牧户关,而不是葛牌。这从下图的对比中就看得很明显。
上图中,在古牧户关(今秦关村)的西,蓝桥河向南拐了弯。正和上图峣关附近灞水拐弯相附。北魏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蓝桥河是灞水正源,唐代人们认为离蓝田县城96里的蓝关就是古峣关。这些观奌被谭骐骧先生采纳了,《历史地图集》秦图正是这两种观奌的反映。
王国伟先生忽视了这奌,把蓝桥河误当作辋川河及东采峪支流,从而把牧户关误当成了葛牌,然后将入蓝后的蓝关古道直接定位为西采峪和辋川。
而事实上,秦汉时蓝田并没有这条道路(飞云山和辋川河上游,有四道岭相隔。唐代王维足迹不过门前山,直到明代时,才有辋川口经董家崖到葛牌的路线。清代才由十回场、渗金庙、两河桥、玉川去葛牌,葛牌镇是清代才形成的,主要是清代湖广填陕南的结果)。
虽然王国伟先生在这奌上出了错,但他认为商州城西北以外的秦汉古道不同于唐武关道的观奌,却很有参考的价值。
唐时武关道出牧户关,过今黑龙口镇。这段路线是从山岭上经过,同蓝田峣岭路线同一性质。到北朝时,该小路很可能形成,到李西华时再开辟为偏路,后来同峣岭路线一样,成为正道。这个可能性很大。
那么,李西华之前,一直到秦汉,甚至上溯到西周时,那时从牧户关一带再到商州的古道路线又是怎样呢?
先秦时代,古道一般是沿着山谷或河谷开辟的。根据这奌,我从地图上发现了一条山谷路线:从今秦关村(古牧护关)出发。经秦韭村\苏家院、大庄院、东沟口、秦龙村、秦兴村、林家老院、秦玉村、秦升村、秦双村、米汤河、可以到达铁索桥和葛牌,然后就和王先生所说路线接住了。
这条古道是否存在,需实考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