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古道之我见(六):牧护关
蓝关古道上,牧户关是入蓝门户,秦楚锁钥。
从蓝桥沿蓝桥河东行,在今商洛市商州区的秦岭巅以北,有一村名秦关村,即古牧护关位置。隋唐蓝田关即位于此。
再沿古道东行,有一村曰秦岭村,向东700米,又有一关隘,东侧脚下就是牧护关隧道。韩愈祠就坐落于隧道上方。此祠为晚唐所立。而秦岭村北有沟,名曰湘子沟。
沿蓝关古道修建的312国道牧护关隧道
根据王述升、闵斌在《云横秦岭——韩愈祠》一文的叙述,“韩愈祠位于牧户关的秦岭山巅,有名的商於古道从韩愈祠的前殿门洞穿过……建于唐末……祠院的建筑宏伟庄严,占地十多亩…祠院雕梁画栋,塑像威严,栩栩如生…大门对联:上联‘雪拥蓝关一片冰心寒日月’,下联‘云横秦岭千秋浩气塞乾坤’,横批‘正气云开’。祠院墙壁上有八仙图和雪拥蓝关图。祠院内悬挂着‘泰山北斗’‘浩气凌霄’和‘文雄八代’牌匾…院内有钟鼓亭、神厨库、吊表炉和厢房。祠外还有卧云亭、湘子亭和魁星楼等。祠内往外有36个石碑,如‘云横处’‘佛骨表’‘右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历代翻修的石碑等。最有名的是‘同光日月’碑。碑头是‘高山景行’,对联是‘天界此心同此理,予将斯道觉斯民’。离祠院不远在瓦窑沟口还有张千、李万坟墓,占地约一亩。整个祠院建筑在文革前一直被保护着。据老人说,历代大小官员和文人贤士从此经过,都要进祠院瞻拜。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庙会和每月初一、十五香火极其旺盛……令人遗憾的是在文革被毁之一旦。”
位于蓝关古道上的韩文公祠,
按情理推断,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的诗句应于此秦关村所在的蓝关内。
从韩文公祠前经过的蓝关古道遗迹
关于牧护关名称的来历,需看商州志。
清康熙年间《续修商志》记载:“牧护关铺一百二十里,盖古畜牧场,有南北牧户,设巡司,有察院公馆、社仓、社学、乡约所、教场。”“再十里是界牌坊,为蓝田县界。”根据此记载,牧护关其实就是"牧户关"。
"牧户"一说,最早出于北魏。《魏书》卷一零《敬宗孝庄帝纪》载:“诏直寝纪业持节募新免牧户,有投名效力者授九品官。”《宋史》卷三五三《张近传》又说,“承诏买马三千给牧户”。《元史》卷一六九《贾昔剌传》:“又赐以牝马及驹三十匹,并牧户与之。”
所谓牧户,又称牧子,北魏隶户之一。为国有牧场之主要劳动者,其来源以被征服部落为主。有河西牧子、南秀容牧子和并州牧子等名称。唐代又称牧人、牧丁、监牧小儿。属监牧,直接从事牧养繁殖马牛等劳作。
牧户为“长上专当”,世代为牧,人身依附性强烈。按军事编制管理,工余进行骑射训练,战时可征为群牧兵。
在古代,凡称"户"者,如兵户、田户、烟户、牧户等,身份都低于一般平民,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牧户的产生是民族征服的产物,多见于北魏、金和元少数民族政权。
贾平凹写黑龙口和牧护关的文章里,曾写道牧护关人家招待客人,会让客人和自己妻女睡一个炕上,中间放一根扁担,如果第二天发现扁担动了,证明客人耍流氓了,如果没有动,就要客气喝一碗凉水,证明没有胡来……
熟悉北方游牧民族史的人会知道,妻女招待客人,这其实就是游牧民族遗风了,正和正史相合。牧户关名称出现,最早应在北魏时期,至晚在元代。
然而这里作为关隘,其出现却不限于北魏时期。牧护关以北有凤凰岭,将蓝桥河和流峪河分开。蓝桥河谷古称蓝田谷,而流峪河古称刘谷,又称泥水(或青泥水),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古本《水经注》说泥水出于蓝田山东谷。又说泥水西径峣关,历峣柳城,而峣柳城西又有一城,即青泥城。而到了北周明帝元年(557),清泥城和峣关才搬到今蓝田县城以南的营上村附近。在此以前,峣关和青泥城都应该位于蓝桥河一线。峣关位于今蓝桥河北,玉山西南的谷地中,而青泥城则应该位于今牧户关一帶,正好与北面的青泥水相呼应。
众所周知,秦末刘邦进关中,绕峣关,逾篑山,败秦军于蓝田。峣关防线出现了漏洞,而青泥城的设立,则将关防东设在蓝桥河谷的东尽头,将当时蓝关古道的所有通道(蓝谷栈道、辋川支线)都置于其关防之下。
另外辋水上游东采峪、西采峪同下游辋川一带,有飞云山以南的四道岭相隔,自古难行,而葛牌一帶,则为野山,茫无人烟。如果秦汉峣关在牧护关一带,那么刘邦要绕路,就要绕道今葛牌,再经四道岭,再过辋川,必然耽搁行程。所以秦汉峣关必不在今牧护关一带,后者只是青泥城所在。
古时汉中包括今安康、镇安、柞水一带,欲入关中,必经今牧户关一带。如果说武关可以防止来自于荆豫一带的攻击,那么青泥城就可以有效阻拦来自于汉中的攻击。因此,青泥城的形成,早在汉代,最晚不迟于三国。这里曾经一度是魏蜀对垒地帶。
因此,在历史上,秦汉峣关形成在早,青泥城形成在晚。东晋时桓温,刘裕北伐进关中,都是先东破青泥城,再西进峣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