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建辉,男,1973年出生,湖南省南县人,业余作者。在《神州文学》《湖南文学》《黄河文学》《散文诗世界》《齐鲁文学》《美国海华都市报》《益阳日报》等杂志、报纸、网络发表作品数十篇。获得过山东省作协主办的全国精短文学大赛优秀奖、“精英杯”国际文学大赛散文组三等奖和中国农机新闻二等奖、湖南省农机新闻一等奖。
白菜奉子煮糍粑
(散文)
徐建辉
飘香的年味,此刻正朝着我汹涌而来。
东家屋前的禾场上,有人正在熏制腊肉、腊鱼;西家的堂屋里,一群热情似火的村民,在斩糍粑;还有的人家,动作慢一点的还在干鱼塘;还有的全家老小齐出动,拿着大扫帚,在打扫厨房以及房前屋后的扬尘……
这是洞庭湖区南县乡下过小年前后常有的场景。在这里,腊肉的熏香、腊鱼的咸香、糍粑的糯香,交织在一起,香炼混韵,馋涎欲滴。
熏香、咸香、糯香,都是乡下人尤其是年味当中形影相追的。
年前年后,熏香和咸香是不可或缺的。而对于我而言,糯香的氤氲缱绻,更能激发我的食欲。
说起糯香,自然离不开糍粑的味道。
我爱吃烤糍粑、煎糍粑,更爱吃老家的白菜奉子煮糍粑。
家乡人习惯性的称白菜苔为白菜奉子,这个春季时节从菜芯里抽出来的尖,色泽翠绿,鲜嫩可口,是春节期间餐桌上无可比伦的存在,被乡下人奉为圣品,似有奉承之意,家乡人便冠以“奉子”尊称。
为了每年能早点吃上软糯香甜的烤糍粑,吃上每天都离不开的白菜奉子煮糍粑,父亲早有规划。记得我家每年都会种上不少于三分地面积的糯谷,为年前年后吃上糍粑、自制的糯米甜酒等做准备。父亲格外对这一小块田倍加呵护,生怕糯谷伤了病虫害,影响质量,更怕减少产量。
小时候,冬至过不了多久,母亲便吩咐父亲,孩子们想吃白菜奉子煮糍粑了,快去联合几户人家,早点把邻居家的兑窝子借来,准备一起斩糍粑。
到了斩糍粑的这一天,父亲母亲还没天亮就起来了,开始淘洗、浸泡糯米。这个时间段内,准备蒸笼、干柴、盛放糍粑的门板,清洗兑窝子里面的沙尘。4、5个小时后,把泡好的糯米放入一个大蒸笼内,开始蒸糯米。母亲说,蒸糯米前一定要保证糯米浸泡的时间,让其充分泡发,蒸出来的糯米饭才软糯香甜,斩出来的糍粑口感才好。
接着就到了斩糍粑的环节。父亲和邻居六七个人,围着兑窝子,不停地用木棍斩压已经蒸熟的糯米。我当时年纪小,完全达不到斩糍粑的力度,只是本着好玩,凑个热闹,觉得新奇有味。父亲看到我不是吃菜的虫,便说,斩糍粑是有技术含量的。木棍的动作要柔,力度要轻,待糯米成为一体后,再加大力度进行斩压。通过不停地起堆、翻动、反复捣制,糯米饭逐渐变得柔软细腻。此时,整个房间内充斥着糯米的甜香。我忍不住食欲,顺手抓起一把放入口中,粘稠绵软,香糯可口。同时手上粘连的丝状一样的东西,洗了几次都难以清洗干净。
捣制好后像泥浆一样的东西,从兑窝子里用木棍夹出来,放在抹满菜油的门板上,制作成像筛米的筛子一样的圆形大饼。
那些年,像我等人口并不很多的家庭,一般也得做这样的糍粑大饼五六个。到了半干半湿时,父亲把这些大饼切成一条一条的,再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之后均匀铺在门板上,等待完全晾干。大约一周左右的时间,再放入一口大水缸里浸泡,这就是我每天都要吃上几块的糍粑。
陌上春来,花朵吐蕊,自有蜜蜂醉花丛。时令已到,糯香四溢,母亲定会拿出好手艺,就像春天的旷野上油菜花招惹蜜蜂一般,每天准会做出清甜且软糯的白菜奉子煮糍粑,作为全家人的早餐。
每当母亲站在灶台边,制作白菜奉子煮糍粑时,我便在旁边仔细观察,看制作流程,闻芬馥香气,不知不觉手便会拖着下巴,不停擦拭流出来的口水。
原来,白菜奉子煮糍粑,首先是将糍粑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以便于烹饪和入味。接着挑选新鲜的白菜奉子,一片一片择洗干净,沥干水分,再进行热锅起油,锅中的水分必须完全蒸发后才能倒入菜油。母亲说,这一步非常关键,主要是确保食材在烹饪过程中不会因为水汽而受到影响。
我看着母亲忙而不乱的样子,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不全然因为她是长辈,此时更多的是她对待每一种事物的郑重其事和细针密缕。当看到菜油在锅中微微冒烟时,她便拿起已经洗净沥水的白菜奉子,用不大不小的火快速翻炒,使白菜奉子均匀受热,逐渐变得柔软。当母亲判断出白菜奉子半生半熟时,马上将切好的糍粑放入锅中,并加入少许盐调味,继续用中小火翻炒,使糍粑与白菜奉子充分融合。
当糍粑与白菜奉子融合好后,最后需倒入适量的水进行烹煮,直到煮熟。这时,一道美味的白菜奉子煮糍粑就大功告成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下,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早餐就是白菜奉子煮糍粑。一大口缸的糍粑,一大片菜园的白菜奉子,足以解决很多家庭的早餐问题。有的家庭一大家子人都外出走亲戚了,留下一两个守家的,一般就采用这种方法充当中餐或晚餐。我记得好多次,我们都外出了,父亲一个人在田里春耕生产,回来后往往也是吃碗白菜奉子煮糍粑,当然旁边还放着咸鱼、辣椒萝卜,这样可以省去炒几个菜的繁琐,也很饱肚。
至于白菜奉子煮糍粑的来历,我曾经问过母亲,她只听说过糍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流传到今天。可把白菜奉子掺进去和糍粑搭配,制作成白菜奉子煮糍粑这一美味佳肴,她也无从说起。或许更多的人跟我母亲一样,也不知道这道流传了上百年上千年的美食,究竟是从哪朝哪代来的。
我想,一道流传甚广、此去经年的白菜奉子煮糍粑,她的来源一定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胚芽、勤劳的触角,还有闻新则动的赋禀和别出心裁的旌旗!


第一部

《传世孤本》隆重征稿【中国燕京文化集团】
投稿详情,请点击上面蓝字↑即可阅读

第二部

【中国燕京文化集团】《见证大国崛起的百位功勋文艺家》隆重征稿
投稿详情,请点击上面蓝字↑即可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