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一生
文/陈桂芳
在时光的长河中,妈妈的一生宛如一幅饱经岁月洗礼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写满了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妈妈出生在农村,自幼父母双亡,她成了孤儿。那是一个物质匮乏、观念陈旧的年代,失去双亲的妈妈,就像一株无人问津的小草,在风雨中飘摇。妈妈和姨娘就跟着奶奶,还有叔叔、婶婶一起生活。在那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里,妈妈虽努力讨生活,却也难免遭受一些冷遇。但她从未抱怨,默默承受着生活给予的一切苦难,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地成长。妈妈有五个弟弟、两个妹妹,妈妈的家庭虽然有点“特殊”,但很和睦。
后来,妈妈遇到了爸爸。爸爸性格憨厚老实,对待妈妈全心全意。爸爸的出现,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妈妈黯淡的世界。他们的爱情质朴而纯粹,没有华丽的誓言,没有浪漫的约会,妈妈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爸爸。婚后,爸爸对妈妈呵护备至,他们一起在田间劳作,一起规划着未来的生活,小日子虽然平淡,却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在那个小小的农村院子里,妈妈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她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妈妈和爸爸一起努力,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他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土地里辛勤耕耘,期待着每一次的收获。妈妈先后生下了哥哥、我和妹妹,一家人的生活愈发忙碌却也更加甜蜜。农忙时,爸妈在田间辛勤耕耘,我们姐妹三个就在地头玩耍,等待着父母休息时的陪伴。农闲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妈妈会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故事,爸爸则会笑着逗我们开心。这样的时光,成了我们姐妹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妈妈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时间一晃而过,我们都已长大成人了。哥哥考上了大学,成了爸爸妈妈最骄傲的事,我和妹妹虽未能考上大学,但都很听话懂事,成了爸爸妈妈的得力助手。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善良的人。在1998年十月的某一天妈妈在一场车祸中差点丧命。我清楚的记得,妈妈出事那一晚,爸爸彻夜未眠,一直守在妈妈旁边,泪水打湿了整个衣襟。时不时的双手合十,求菩萨保佑。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爸爸的悉心照料下,妈妈的病情逐渐好转。看着爸爸妈妈相互扶持的身影,我深深明白真正的爱,是在患难时刻不离不弃,是用行动诠释的责任与担当。这场车祸虽带来伤痛,却也让我们家的爱愈发深厚、坚不可摧。
在1999年十月十四妈妈(48岁)的时候,爸爸去世了。爸爸突然生病(肝癌晚期)尽管我们四处求医,悉心照料,可还是没能留住爸爸的生命。爸爸的离去,如同一把利刃,狠狠地刺痛了妈妈的心。我们的世界塌了,妈妈的世界也瞬间崩塌,生活的希望也随之熄灭。
葬礼上,望着爸爸的遗像,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而妈妈,她的世界似乎也随着爸爸的离去彻底瓦解。当爸爸的遗体入棺的那一刻,妈妈发出一声悲恸的哭喊,随后两眼一黑,直直地晕厥过去。我惊恐地冲过去,抱住妈妈瘫软的身体,那一刻,恐惧和无助如潮水般将我淹没。
空荡的大炕上,妈妈紧闭双眼,脸色苍白如纸。我和亲人们守在妈妈的炕边,我大娘紧紧握着妈妈的手,仿佛这样就能给她力量,将她从无尽的痛苦中拉回来。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如此漫长,我和妹妹不停地喊着:妈妈,妈妈……,希望妈妈能快点醒来。
终于,妈妈缓缓睁开了眼睛,那眼神中满是绝望与空洞,仿佛灵魂也随爸爸而去。她嘴唇颤抖着,轻声呢喃:“他怎么就丢下我走了……”那一刻,我泪如雨下,却又强忍着悲痛安慰妈妈:“妈,爸虽然走了,但还有我们啊,我们会一直陪着您。”
此后的日子,妈妈总是沉浸在悲伤之中,常常独自坐在爸爸的遗物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却又不知如何才能让她从这痛苦的深渊中走出来。但我知道,我必须坚强,成为妈妈的依靠。我每天陪在妈妈身边,和她回忆和爸爸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生活。
在这个支离破碎的时刻,我明白,生活虽已被阴霾笼罩,但我们和妈妈必须相互扶持,在这无尽的悲痛中坚守,去寻找那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重新拼凑起我们破碎的生活。
那段时间,妈妈整天恍恍惚惚以泪洗面,整个人变得憔悴不堪。但看着她年幼的孙子时妈妈微微一笑,妈妈知道,她不能倒下,她必须坚强起来,为我们撑起一片天。
就这样,妈妈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为了不影响哥哥的前途,妈妈就让哥哥去上班了,为了生活嫂子做起来小买卖。随后我也就结婚了,家里就剩下妈妈和妹妹相依为命,我的侄子就成了妈妈的精神支柱。在那十几年中,妈妈既要照顾我们的生活,又要忙地里的农活,还要应对村里的各种琐事。每一个清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妈妈就已经起床放羊、挤奶;每一个夜晚,当我们都进入梦乡后,妈妈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衣服。妈妈吃尽了苦头,她付出了比常人多好几倍的努力。
日子一天天过去,哥哥在西宁买了房子。2009年,哥哥带妈妈回西宁住了,成了人们眼中地地道道的城里人。本以为妈妈终于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命运再次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妹妹不幸离世,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妈妈悲痛欲绝。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上天要如此残忍地对待她,夺走她最心爱的女儿。
妈妈听到消息时,手中的杯子“哐当”落地,碎片四溅。她瞪大双眼,呆立原地,似乎无法相信这残酷的现实。几秒钟后,一声悲恸至极的哭嚎从她喉咙深处迸发,整个人像被抽去脊梁,瘫倒在地。
我冲过去抱住妈妈,她的身体剧烈颤抖,泪水如决堤洪水,嘴里不停呼喊妹妹的名字。妈妈再一次晕厥了,我的心像被无数钢针猛刺。
料理后事期间,妈妈神情恍惚。在妹妹遗像前,她久久凝视,伸出手轻轻触碰,仿佛想透过照片抓住妹妹。她声音颤抖:“我的闺女,你怎么就走了,妈还没看够你……”
送妹妹最后一程,妈妈挣脱众人阻拦,扑向坟墓,几度昏厥。亲人们费尽全力拉住了妈妈,她瘫在地上,泣不成声。
回到家,妈妈常独自坐在妹妹曾住过的房间,抚摸妹妹出嫁前的衣物,一坐就是一下午。她面容憔悴,眼神空洞,喃喃自语:“你不在,妈以后可怎么办……”
一张纸、一根笔成了妈妈对妹妹的思念,因为妈妈不会写字,无法用文字记录,却以划道道这种质朴方式,刻下对妹妹深深的思念与不舍。每一道都是她心底的痛与爱,刻痕里的思念。在那本陈旧的废纸上,一道道歪歪扭扭的刻痕,宛如妈妈心中蜿蜒的泪痕。妈妈不识字,那些简单的横竖线条,是她对妹妹思念的独特语言。
每过一天,妈妈就会拿起铅笔,在纸上认真划下一道。她眼神专注,仿佛这简单的动作,能将时间凝固,留住妹妹的身影。那些划痕深浅不一,有的用力到划破纸张,那是情绪决堤时的宣泄;有的轻轻浅浅,似怕惊扰了沉睡的回忆。
妈妈常对着日历喃喃自语,诉说着对妹妹的千般不舍。她会说起妹妹小时候的调皮模样,第一次学会走路的惊喜,还有生病时的虚弱无助。纸上的道道,像是妈妈的回忆索引,每一道都串联起一段和妹妹的过往。
在妈妈心里,这些划痕是她与妹妹之间的秘密纽带。岁月流转,白纸逐渐泛黄,划痕却愈发深刻,承载着一位妈妈无尽的爱与不舍,在时光里静静诉说着这份深沉的母女情。
妹妹的离去,在妈妈心中划下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那段时间,妈妈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她整天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
自从那时起妈妈患上了重度抑郁症,我和哥哥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无奈只能求助妈妈的好朋友帮忙,让她们带妈妈去跳舞、唱歌以此来减轻妈妈的痛苦。
但妈妈骨子里的坚韧让她再次站了起来。她知道,她还有我们,还有一个喊她奶奶的大孙子她要好好活下去。她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开始面对生活。尽管生活的压力依旧很大,尽管心中的伤痛从未真正愈合,但妈妈始终没有放弃。
如今,妈妈已经 74 岁了,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疾病也开始缠身。
在那个被新冠病毒阴霾笼罩的日子里,我们家也未能幸免,妈妈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从此开启了一段艰难的治疗历程。
最初,妈妈只是感觉有些乏力、发热,我们本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可随着症状的加重,咳嗽愈发剧烈,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我们急忙将她送往医院。医院里人满为患,到处都是戴着口罩、神色焦急的患者。经过一系列检查,妈妈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被安排住进了隔离病房。
治疗的过程充满了痛苦。妈妈的身体十分虚弱,每一次咳嗽都像是在拼尽全身的力气,看着她难受的样子,我的心就像被无数根针扎着。药物的副作用也让她吃尽了苦头,常常恶心呕吐,吃不下任何东西。但即便如此,妈妈还是坚强地与病魔抗争着,她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在告诉我们,她一定能战胜这场疾病。
在妈妈治疗的这段时间里,哥哥一直悉心地照顾着她。每天,哥哥都会早早地起床,为妈妈准备营养丰富的饭菜。他变着花样地做,就希望妈妈能多吃一点,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做好饭后,哥哥会马不停蹄地去上班,从不喊累。
在两年内我们先后住院10次,跑了5家医院。每一次住院,哥哥都会细心地帮妈妈擦身、按摩,缓解她身体的不适。妈妈因为长时间卧床,身上长了一些褥疮,哥哥每天都会小心翼翼地为她换药,一边换药还一边和妈妈聊天,分散她的注意力,让她不那么疼。晚上,哥哥为了能随时照顾妈妈,就直接在妈妈的床底下铺个垫子凑合着睡一会儿。那狭小的垫子,根本放不下他的整个身体,可哥哥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这段艰难的日子,除了我和哥哥的照顾外,我的婶婶、姨娘等都前来照顾,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在黑暗中前行的道路。新冠病毒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痛苦,但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家人,珍惜彼此之间的爱。
回顾母亲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坎坷。她就像一棵顽强的大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遮风挡雨。她的坚韧、她的善良、她的勤劳,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时,也能勇敢地前行。妈妈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强。我为有这样一位妈妈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作者简介:陈桂芳,女,1975年6月出生。因为热爱幼儿教育,所以在生活里始终保持耐心与温和,以积极的处世态度感染身边人,一同守护孩子们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