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细节,信仰的本质,过年的这几天,我们到了好几座寺庙那上香(柔佛古庙、印度五彩玻璃庙、普陀村观音庙)心中泛起了许多感触。在海外,年味依旧浓厚,寺庙里熙熙攘攘,但与国内相比,氛围却截然不同。这些差异并不是表面的热闹与冷清,而是隐藏在每一个细节里,蕴含着关于信仰、包容、友善、秩序、敬畏、尊重、信任、文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意义。
友善,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温暖,走进这些寺庙,我会发现一种奇妙的氛围:无论是马来的华侨、新加坡的华侨,还是像我们这样的国人,甚至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彼此虽然陌生,却总会点头致意,面带微笑。这种简单的礼貌,既不刻意,也不浮夸,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却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尊重。
包括日常打车的过程中也如此,司机和乘客之间的问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哪怕只是短短一句简单的“哈喽”或“ thank you”,都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这里的人们似乎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不需要复杂的仪式,只要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真诚。
我感受到原来秩序,是自觉而非被迫的选择,最让我惊讶的是寺庙里的秩序。人山人海,却没有一个专门维护秩序的人,也没有任何高声呵斥的场面。大家都自觉排队,不争不抢,哪怕在最热闹的香火前,也不会有人插队或制造混乱。
上香的人们手中的香都高高举起,生怕不小心碰到别人。这个小小的动作里,藏着的是对他人安全的考虑与尊重。没有人规定必须这样做,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遵守着。这不是被规则强迫出来的秩序,而是源自内心的自律和对他人的关怀。
在普陀山的一个景点,买票进门居然全凭自觉,没有人核对票数,也没有任何监督。这种基于信任的管理方式看似简单,却需要极高的社会诚信作为支撑。正因为大家都信守规则,所以这样的“自觉”才成为可能。
信仰,是敬畏而非交易,当与海外寺庙的纯粹相对比,我不禁想起了国内村里的寺庙。说实话,走过最少有几十家寺庙,国内的那些寺庙更多是套路与算计。到处都是“功德无量”的标语,捐款箱旁总有人“善意提醒”,甚至有些寺庙不惜用恐吓的方式,渲染灾难与不安,让人感到不捐点钱似乎就会遭遇不幸,让人们要上大香、各种化小人、供奉、做法事,总之各种营销套路人们花大钱来解决他们给人们所种下的恐惧。
这样的寺庙,真的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吗?或许更多的是心理压力和被人操纵的恐惧。在村的那里,信仰变成了一种交易,功德成了一种明码标价的商品。而当信仰被物质化,它就不再具有让人心生敬畏的力量,反而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收割”。
而在海外的这些寺庙,香火随意取用,功德箱静静地摆放在那里,没有人看管,更没有扫码支付的二维码。一切全凭自愿,捐多捐少,或者不捐都没有没人过问和看到。这里完全没有营销、没有任何的套路,更没有“必须捐款才积德”的道德绑架。我们走进寺庙,不会感到压力,只会感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安定。
文明的底色,是相互信任与彼此尊重,些差异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不同的地方有如此大的反差?答案或许很简单——信任与尊重。海外寺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之上。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不需要被监督也能自觉遵守规则,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文明并不是华丽的建筑,也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这些日常细节里的点滴温暖。在这里,信仰不是用来交易的工具,而是一种内心的力量,让人们自发地善良、自觉地守规。
反思,不是批判,而是寻找答案,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对比带着批判的意味,但我并不想单纯地批评谁对谁错。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问题的根源也并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解释。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找到让自己生活更美好、让社会更进步的答案,观世界的目的是让自己身体会,在对比之下我们才能分辨的出那是天堂(文明),那里是地狱(野蛮),见过世界在对比过之后才知道谁在胡说八道。
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寺庙成了套路横行的场所?为什么有些地方的秩序需要靠高压管理才能维持?我们是否可以从海外这些简单而纯粹的细节中学到些什么?
或许答案并不复杂:信任是需要被培育的,尊重是需要被践行的,而真正的信仰,是让人心安,而不是心累。
真正的敬畏,来自内心的纯净:走出寺庙,我回头望了一眼,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没有喧闹,没有推搡,只有淡淡的香火缭绕,和人们脸上平静而虔诚的表情。这一刻,我终于明白:真正的敬畏,不需要外在的包装,更不需要被操控的恐惧。它来自内心深处对生命、对世界、对彼此最真诚的尊重与信任。
或许,这才是信仰最本真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