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 味 春 晚
王志宏

今天是乙巳正月初一。上午无事回味昨晚的春晚,心里很不是滋味。再上网看了看,说好话的有但不多,负面的东西却不少。由此引发了我对42年春晚的回忆。

记得央视春晚是从1983年开始的,那时候我还在新疆工作。记得就是那年,我们家买了一台十四吋的金星牌彩电。除夕之夜我们单元的几家人都到我家来看春晚。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一转眼42年过去了。对春晚的总体印象是:前十年朴实感人,再十年精品叠出,又十年稳固发展,接下来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确有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觉。

综合分析近些年春晚存在的问题,我感到花里胡哨的东西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干货硬货越来越少。年年失望大于希望。四、五个小时的节目,真正能打动人心、引发思考、留下印象的节目并不多。

我感到突出的问题:一是歌曲类节目,通俗唱法多于民族唱法,嗲声嗲气的娘娘腔多于慷慨激昂的民族腔。听后使人提不起精神,受不到鼓舞,更留不下好的印象。正如当代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所言,音乐本真应当具有情感交流的功能,但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下,眼下许多歌曲缺乏审美,口水歌肆意泛滥,庸俗无聊令人恶心。二是语言类节目,数量少质量差。相声、小品、脱口秀等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但是近些年春晚舞台推出的语言类节目,过度追求娱乐效果,文化内涵缺失,教育激励功能矮化。笑点低俗,包袱不逗人。对社会现实褒的不到位,贬的不刺激,贫的倒有水平。多少年了人们仍然忘不了马季主演的《五官争功》《新地理图》,姜昆主演的《新虎口遐想》《捕风捉影》等优秀相声作品。更忘不了赵本山主演的《相亲》《昨天今天明天》《不差钱》,陈佩斯、朱时茂主演的《吃面条》《胡椒面》,黄宏主演的《超生游击队》《钉鞋》,赵丽蓉、巩汉林主演的《打工奇遇》等优秀小品。这些作品令人捧腹大笑之后,能够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分析春晚节目每况愈下的原因,我感到主要有两条:一是演员素质走低。这些年有气质有内涵有文化的演员不多,推出的一些年轻演员小鲜肉,少数尚可,多数一登场轻飘飘没分量,一张口酸唧唧没内涵。二是缺乏高质量的本子。经与业内人士交流,感到当前困扰语言类节目的主要症结,是缺乏创作人才,像何庆魁这样生活阅历丰富的优秀作家不多,没有高质量的剧本问世,就很难有高水平的作品与观众见面。一家之言,有感而发,不妥之处,请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