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马骥,男,汉族,高级会计师;《财经制度通论》主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财经论文三十余篇。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第二届“魅力中国”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新中国建国75周年“魅力中华情.最美诗文”奖,“港澳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重庆市老年大学学员。
传世的丰碑
——816工程参观纪实
作者/马骥
八一建军节,社区组织活动,去816三线工程参观。小时候,总听大人讲,谁家谁到三线去了,几年不回来,神神秘秘的。我心里好奇,就去问父亲,他说三线就是搞战备,听了还是不得其解。白驹过隙,一晃五十年过去了,现在终于有了解开这个谜团的机会。想到这,心里对这次参观充满了期待。
从重庆乘车,一路向东,经白涛镇过乌江大桥,不多时就到了816工程所在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比较恶劣,美帝、苏修亡我之心不死,不时用核武器威胁、讹诈我们。在毛主席搞一点原子弹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全国调集六万人马,秘密潜入乌江东岸的白涛镇,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核工程建设,史称816工程。为了保密,白涛镇这个地名一度在地图上消失多年。
下车环顾,四面高山耸立,半山腰处,一根烟囱直插云端。山脚下的蒿草丛林中,有一洞口,并不起眼,要不是上面竖着816工程的牌子,还以为是北方的窑洞。走进洞口,坐上游览车朝洞内疾驰,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把我们从喧嚣的城市一下子带进五十年前那段峥嵘的岁月。
游览车在一个高大宽敞的洞厅停下,首先看到的是一颗原子弹模型和爆炸复原场景。虽说是复制的模型,可原子弹爆炸造成的毁灭性灾难,仍然给人以强烈震慑。大厅尽头,是一个直径约4米高的引水涵洞,全长四公里,直通乌江水岸。按照当时的设计,整个816工程运行起来,将通过这个涵洞抽干乌江三分之一的水量。在那个手凿肩挑的年代,要在地下30米深处的青石板上,打通四公里长的隧道,难度堪比登天!承担该项任务的四千名战士,不舍昼夜,轮番攻坚,耗时四年,终得胜利完工。由于施工环境异常艰险,许多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连续下楼,来到底层,骇然出现一锅状大厅。导游介绍,这就是有名的101号核反应堆大厅。大厅四面密封,只有一个逃生小门。据说,当时规定,负责核燃料输送的战士,只要进入大厅填送一趟核燃料,就可以退休疗养。可是,大家知道,没有人能享受到这等待遇,因为核辐射强烈,进去完成任务出来的人,必死无疑!面对死亡,战士们没有退缩,他们写好遗书,毅然决然作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所幸的是,这个逃生小门最终没用上,上述事情还没发生,工程就下马了。游客依次从逃生小门通过,我蜷缩着身子,几乎是爬着才过去。
在封闭的环境参观,无休止地穿越昏暗阴冷的通道、洞厅,很容易让人产生记忆疲劳。只有墙壁上不时出现的“八亿人民八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标语,执着地向游人讲述着共和国历史上那段特殊的往事。刚开始,我努力听讲,观看,拍摄,兴头一过,就感觉有些累,最后只能随着人流茫然地往前走。对我来说,这里看到的一切,已经解开了心里那个延宕多年的谜团:它冰冷无情,没有生气,没有精彩。说实话,我心里有些失落!除了惊叹工程浩大,我已经兴趣索然,不想再看了。
看路标指示,就要出洞了。忽然,我发现道旁边放置的玻璃柜里,陈列着许多当年工程下马时留下的物品,有绿帆布挎包、搪瓷缸子、奖状、铝饭盒、铁镐、信封、煤油灯、相片、解放鞋等等。仔细观看,有个搪瓷缸子,我觉得眼熟,因为我家里也有一个,上面印有一个红色的奖字,是父亲留下的遗物;那张合影照片,应该是一次表彰大会后的集体合影。画面里的战士,大多是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人,个个朝气蓬勃,青春阳光,他们平静地看着我们,目光里透射出一股坚定、沉着的英气;还有一张奖状,上面写着“某某同志:你在抓革命、促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特此报喜。”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立功受奖,向毛主席报喜,向家人报喜,是无数建设者追求的至高荣誉!一件普通的奖品,一张大红的奖状,一次表彰大会的合影,也许就是他们一生最幸福美好的回忆。
睹物思人,我脑海里依稀浮现出战士们在煤油灯下,夜以继日,开山凿洞的情景。他们都是普通的人,是一种国家情怀驱使他们抛家离舍,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献身祖国国防核工程建设。他们别无所求,唯一追求的就是打造中国的核武器,让国家不再受人欺负!值得欣慰的是,英烈们渴望得到的核武器,如今中国已牢牢握在手中,让觊觎的敌人心惊胆战,不敢妄动!
走出山洞,轻风拂面,空气清新了许多。回首再望,山脚下的蒿草丛林中,816工程依旧伫立在那里,默默地向一群孩子讲述着往事。我心想,816工程,这一走,也许今后就不能再来看你了。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对英烈的崇敬之情!而心里的谜团,在这一刻又有了新的诠释:这座英雄们用生命开凿的宏大工程,虽然没有实用于国防,甚至许多年社会都没有他们的任何记载,但是,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他们铸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追求和平、勇于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己经融入每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无时不在护佑国家安宁,捍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再见了!816工程,你不仅是历史的记忆,你更是一座丰碑,一座屹立在中国人心中的传世丰碑!
谨以此文向参与816地下核工程建设的英烈们


第一部

《传世孤本》隆重征稿【中国燕京文化集团】
投稿详情,请点击上面蓝字↑即可阅读


【中国燕京文化集团】《见证大国崛起的百位功勋文艺家》隆重征稿
投稿详情,请点击上面蓝字↑即可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