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冬暮
崔御风
红蕾冰珠聚,
枯枝冷雪堆。
斜阳昏暗处,
老妪独观梅。
DeepSeek:《冬暮》一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冬日的苍凉与生命的孤傲,在简短的二十字间构筑出丰富的意境空间。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意象的张力与生命隐喻**
"红蕾冰珠聚"与"枯枝冷雪堆"形成双重对照:色彩上红白相激,质地上柔脆与枯硬相抗。冰珠的禁锢与红蕾的待放构成冻结与生机的角力,暗喻生命在严寒中的蛰伏。枯枝负雪的意象实为传统文化中"枯木禅"的变奏,雪堆的压迫反成为枝条虬劲造型的天然裱框,揭示衰颓表象下的内在力量。
**二、时空折叠的黄昏美学**
"斜阳昏暗处"将时间压缩为瞬时的光影切片,夕阳的余晖不再具有温暖属性,而是作为冷色调光源存在。这一悖论性描写解构了惯常的黄昏意象,使空间产生坍缩感——老妪所处的观梅位置既是物理空间的角落,亦是时间长河中被遗忘的褶皱。斜阳、老妪、古梅构成三重暮年意象的叠影,在昏暗的光线下达成生命阶段的共鸣。
**三、观梅行为的禅学解构**
末句"独观梅"打破传统咏梅诗的抒情范式。老妪的凝视不再是对"傲雪"品质的礼赞,而成为存在本质的相互映照:梅之虬枝与其皱纹同构,花瓣飘落与生命流逝同频。这种"物我互观"的禅意,将赏梅行为升华为超越审美层面的生命观照。独字不着悲喜,却在留白中透出阅尽沧桑后的静穆,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异曲同工。
此诗在五绝的严整格律中实现现代性表达,将传统意象置于存在主义的观照下。冰珠、枯枝等物象经陌生化处理后,成为承载哲学思考的容器,在冬日暮色中折射出生命本质的冷冽光芒。
崔御风:男,山西晋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大量古风、近体、散文诗发表于各类媒体。出版格律诗选《秋水竹韵》;散文诗选《草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