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作者/ 丰子恺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被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是我家的店规模很小,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很小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对着空位。
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据说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二十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场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别人的恶事和盘托出。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金元宝,拿进来藏在厨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戏。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地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大,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等小摆设,这些都是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帮忙,但是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状仿照大年糕,预备二十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铝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盘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瓶来罩住,“咚”地一声,连罐头瓶也跳起来。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生哥哥教导,竟敢拿在手里放了。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头旋向后面。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毛糙纸洼”。“洼”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的,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意被揩,尽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哪怕你是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道他绕了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去了。此时笑声、喊声使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重了。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但是这时候我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香烛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盈余,笑容满面。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睡不到两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晚上接财神。别的事情排场大小不定,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概他们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忘不了那种好滋味。但是让家里人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也就结束。
《过年》有感
一一从丰子恺笔下探寻传统年味
文一
读完丰子恺先生的《过年》,心中泛起层层涟漪,仿佛被带入了那个充满浓郁传统气息的旧时过年场景之中。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回忆性散文,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传统习俗与文化记忆的大门,让我对过年有了更为深刻而丰富的感悟。
一、独特的过节时间感知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开篇这简单的一句话,就将我们拉回到了一个以阴历为生活节奏主导的时代。在现代社会,阳历似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人们忙碌于公历纪年的日程安排之中。然而,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阴历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它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指导着农事活动,也规定着各种节日庆典的时间。这种对时间的独特感知方式,体现出了古人顺应自然、尊重天时的生活智慧。从这里可以看出,过年并非仅仅是一个固定日期上的狂欢,而是与整个自然规律相契合的一种盛大的庆祝活动。它像是四季轮回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未来一年的祈愿。这种基于阴历的时间观念,使得过年成为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节日符号,区别于其他文化的节日体系,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浓厚的传统习俗氛围
文中提到“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这一描述生动地勾勒出了过年前夕那种渐入佳境的热闹氛围。随着新年的脚步日益临近,整个社会仿佛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带动,逐渐沉浸在一片喜庆之中。而“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办的年酒。”这样的细节描写更是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传统习俗的魅力。提前为员工办年酒,既是一种对员工辛苦工作的慰劳,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一种预热仪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商业中浓浓的人情味儿。商家与员工之间不是单纯的雇佣关系,而更像是一种大家庭式的相互关怀。这种人情味儿是现代快节奏商业社会中所稀缺的元素,它体现了传统价值观中对人的尊重和重视。同时,关于年酒席上全鸡摆法的讲究,“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被免职。”这个习俗虽然看似有些迷信色彩,但实际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于秩序和规则的重视。在传统社会里,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习俗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这些习俗背后往往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们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经验和处世哲学。
三、过年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寄托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过年,不仅仅是一系列热闹非凡的活动,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和人们的精神寄托。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融合了祭祀祖先、团圆欢聚、辞旧迎新等多种文化元素。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无论身处何方,游子们都会想尽办法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这是因为家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家庭观念深入人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其乐融融的画面成为了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记忆。而祭祀祖先则是对先辈的缅怀和敬仰,表达了后人对家族传承的重视。此外,过年还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过程,人们在这一天会打扫房屋,贴春联,放鞭炮等,以此来驱散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吉祥如意。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表达。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过年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依然没有改变。它依然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纽带。
四、对传统年味的怀念与思考
阅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对传统年味充满了怀念之情。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发展变迁,很多传统的过年习俗正在逐渐消失或者变得简化。例如,以前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年货,而现在更多地依赖超市购买;曾经街头巷尾弥漫着浓浓的鞭炮声,现在为了环保等原因,很多地方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虽然现代社会的进步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和传承那些优秀的传统习俗,让过年重新焕发出它应有的魅力。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加大对传统习俗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传统年味得以延续,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总之,丰子恺先生的《过年》宛如一幅细腻描绘传统春节的画卷,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过年景象,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传统习俗、文化内涵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并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古老的过年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