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过得真快,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除夕到了。农村人习惯上都把除夕叫年三十儿,哪怕除夕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九(比如今年就没有三十)。
俗话说不到初一只管忙,除夕这一天最忙了。上午要煮肉、做冻肉。猪头、猪蹄、猪尾巴等这些猪下水上残留的毛比较多,处理不净的话一是不好看,二是吃起来扎嘴。或用刀刮,或用硫磺拨,或用烧红的烙铁烫,连拾掇带煮得满满一上午。下午要"下锅",也就是炸油食,一般人家只炸馃子(面片切成一寸宽三、四寸长的块,中间拉三刀编成麻花状)和油菜(也叫丸子),条件好的家庭还要炸带鱼、虾片、冻豆腐等。
然后是剁饺子馅。自从医圣张仲景发明了饺子以来,饺子就成了春节的代表性食品。一直走背运偶尔幸运一次时都会说: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歌剧《白毛女》中躲账的杨白劳除夕回家也只买了两样东西,一样是给女儿的红头绳,另一样就是包饺子的白面。

饺子馅以萝卜、白菜、大葱、猪羊肉为主,半下午时走在村里的任何大街小巷,都能听到菜刀剁馅的咚咚声。分别剁碎后再一起放在菜盆中,撒入十三香、盐,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使劲搅,直到均匀为止。
大人干大人的活,我们的任务是半下午时开始贴对联。
母亲在铁勺子中烧点浆糊,我们先把门框和门板上去年春节残留的对联、门神全部清理掉,然后,用浆糊把大红的对联,威武的门神端端正正贴上去,院门、灶房门、屋门、猪圈门、鸡窝门都要贴,院墙上贴"春光满院",树上贴"树木兴旺",猪圈墙上贴"肥猪满圈",井上贴"水源茂盛"或"源远流长",灶台上贴"小心灯火",炕头贴"身体健康"等,大门外头还要贴一个出门帖,上写"出门大吉",全部贴完基本上天就黑了。

吃过晚饭收拾完锅碗,父母开始和面包饺子,面一定要用温水和且和成的面要软,故有"软面硬饺子"之说。在灰暗的煤油灯下,父亲把面团搓成长条,切小块擀成面皮,母亲拿过来包成饺子。
父亲还会拿几个硬币让我们洗净后包饺子里,看第二天谁能有幸吃到。
包完饺子,母亲会把第二天做饭时用刀切的食物全部切好备用,说是大年初一不能动刀子,父亲会把水缸盛满,说是让水井初一也歇一天。
三十儿晚上都要熬年,我们几个发小谁家房屋多就集中到谁家,笼一盆火围坐在一起谈天论地说东道西,还不时从口袋里掏出几个鞭炮拿到院子里燃放,记忆中只有一次我们熬到了天亮,其余的熬不住就都挤在一张床上睡着了。
除夕
年年岁头接岁尾,
年年岁尾是除夕。
换去旧符包饺子,
熬上一宿待初一。

作者简介:郭耀武,字“一草”,罗岭乡政府职工;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