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的感慨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在当今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回首过往,不禁感慨万千。曾几何时,洋节在国内大肆风行,文化入侵的现象日益严重,致使中华文明遭受冲击。在这股潮流中,部分人随波逐流,忘却了自家源远流长的文化宝藏,如同沿街托钵的贫儿般盲目追求外来文化。
遥想泱泱华夏,拥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然而,自大清王朝起,由于闭关锁国和固步自封的政策,我国在科技、经济、军事等诸多关键领域逐渐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列强虎视眈眈,纷纷入侵,肆意瓜分中国,粗暴干涉我国主权。中国自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陷入了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割地赔款成为常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整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灾难。
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自豪的是,即便身处如此黑暗的时刻,我们的前人先辈从未低下高贵的头颅,从未屈服于列强的淫威。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尽管中国出现了众多令人不齿的叛徒、卖国贼、汉奸、走狗以及民族败类,但民族精神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火,始终长存不灭;民族的灵魂宛如璀璨的星辰,永远高悬于历史的天空。
岳飞,这位忠诚的爱国将领,满怀“精忠报国”之志,誓言收拾破碎的旧山河,其壮志豪情直冲云霄,“朝天阙”的决心震撼人心。他的英勇与忠诚,成为了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
文天祥,在生死抉择面前,大义凛然地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以生命捍卫了正义和尊严,为后人树立了坚守信念的典范。
谭嗣同,面对变法的艰难险阻,毫不畏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改革的坚定决心和对国家未来的无限期望。
吉鸿昌,在抗日的战场上,宁死不屈,“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展现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和英勇无畏。
正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先烈英雄,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铸就了民族的灵魂,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正如我们的国歌所激昂唱响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不仅仅是一句歌词,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英勇奋斗。
同样,《国际歌》中所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呼唤着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站起来,为了公平、正义和自由而抗争。天下应当是人民的天下,世界应当由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是各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愿望,也是共同的价值观。世界应当充满和平,实现大同,让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任何权贵都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而应当服务于社会与人民,这才是符合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正道。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五千年风雨传承至今,其关键在于它拥有不朽的精神文明和优秀的文化在代代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等经典文献中,更体现在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里。
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以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等思想为基石,融合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价值体系。这种精神文明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家庭的和睦团结、社会的和谐有序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它教导人们要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勤劳勇敢,这些美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准则。
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无论是精美的诗词、动人的乐曲、华丽的服饰、独特的建筑,还是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民俗,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例如,唐诗宋词展现了古人的才情与胸怀,京剧昆曲传承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医药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传统节日则凝聚了家族亲情和民族情感。
这些精神文明和优秀文化,不仅滋养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已得到世界人民的公认。
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就,更不能忽视当前面临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我们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要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文化根基,防止文化的侵蚀和异化。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我们也要将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具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以民族精神为动力,以优秀文化为滋养,为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而不懈努力!让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永远照耀人类前行的道路。
乙巳蛇年 正月初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