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陶建幸 笔名:凡星。 上海知青诗社成员、 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 大专、 高级政工师。1970年下乡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历经兵团战士、央企政工、民企行政、政府宣传、杂志编辑等工作。曾受聘政府客座研究员。
从事创作40余年,发表各类作品5000余篇(首),其中有数篇征文文章获《文汇读书周报》、《劳动报》征文一、二、三等奖;作品《礼赞十九大》、《红岸礼赞》等30多篇(首)诗、散文入驻《中华诗词名人录》、《世界诗词名著》珍藏版书刊,并获世界楹联中国诗人作家网文学理事称号、荣获九州文化-中国诗人作家网首席十大院士卓越文学成就奖。
春节话今昔
陶建幸(上海)
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我,在历经漫长的七十多个春秋里,尝尽了人间苦辣酸甜。曾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新中国刚刚诞生,新建立的政权将旧时代的污泥浊水涤荡殆尽。华夏人民对新中国无比热爱,虽然那时物质生活极端贫乏,但人们精神面貌则是乐观向上的。
曾记得那时农历大年三十,劳累了一年的百姓家家户户在此日子必备六样热菜,一般是鸡、魚、肉、鸡蛋、蔬菜、豆制品,在中午或晚饭前要举行祭拜祖先和菩萨的仪式。祭拜时,先在饭桌的三面摆放小酒盅三十只左右,放上筷子,斟上酒(酒可用白开水加红糖或黄酒代用),然后点上蜡烛,烧上香(在自己家的三眼灶头上点上香),随后再将六样热菜放在桌子上,全家人在饭桌前分别拱手和磕头,一是祭祖先,二是拜菩萨。感谢祖先保佑全家,祈祷菩萨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祭拜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也称年夜饭。
记忆较深的是过年人们都想改善一下生活,吃点好的。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还要亲自做蛋饺(一个汤勺、一块猪油、一碗鸡蛋、一点肉糜,做成黄黄的蛋饺,仿佛一道风景线,既好吃,又好看),还有许多人家磨糯米粉,搓小圆子、做年糕,寓意全家人太太平平,团团圆圆,高高兴兴。小圆子搓好后,放置在容器中,等待大年初一早上食用。据史料记裁,在上海徐汇区康健社区一带的市民一般把搓好的小圆子摆放在一种扁平的容器里,这种容器俗称"团箕”,是用竹子编成的一种竹器。
如今过年变化很大,其显著特点有五:变化之一:返乡潮。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人们不难发现,春节就是一年一度的"迁徙盛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会赶回乡下老家过年,而上海过年马路上行人稀少,被人们称之谓"空城计”。
变化之二:反向春运。近年来过年又有点新变化,不少白领选择让父母到城市过年,呈现出一种"反向春运"的趋势,有些年轻人表示,在城市里办年货更方便,成本也比回乡更低,所以就更喜欢在城里过年。
变化之三:代际差异的矛盾。春节本该是"团圆"的代名词,然而在许多家庭里,过年的传统活动都暴露出代际差异带来的分歧。比如老人们坚持贴春联,看春晚,祭祖等传统习俗,但不少年轻人则对这些"老一套"不感兴趣,他们则热衷于刷手机、玩游戏或戴着耳机追剧,成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
变化之四:吃年夜饭呈现两种现象并存。现象一是年夜饭由过去在家吃改为部分家庭在饭店聚餐。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象改革开放前那样为了过年而半夜起床排队买菜,一部分家庭则选择性价比高、味道好、环境好的饭店,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其乐融融。现象二是更多家庭聚在家里D丨Y年夜饭,这样成本低且更有烟火气。与此同时,外卖订单较往年攀升不少。这说明许多人还是注重品位,且变得更加便捷。人们放弃了热闹餐厅,更倾向于方便、好吃、不累。这一改变,或是蛇年春节氛围变化的又一缩影。
变化之五:春节热闹气氛变得清凉。基于疫情的影响,也在悄悄改变了人们过年的方式。以往大规模的聚会和人群扎堆现象,现今似乎已逐渐被视为"不可取"的做法。一些家庭采取"分时段团圆,虽然变得更加理性,但春节热闹气氛则变得清凉。又比如在乡村,原本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氛围也在慢慢淡化,有些乡村老人称:"过年都懒得挂鞭炮了,年轻人不在家,小孩也不吵不闹,冷清得慌,也许传统的乡村春节正经历一场无声的嬗变。
笔者以为,现在过年缺乏仪式感。主要原因是伴随着当下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再有城市的烟花爆竹的禁放,除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其它过年与平时生活几乎差异不大,所以年味就逐渐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好的传统民俗文化,比如春节前由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和昆山花桥文促会联手举办的迎春写对联、送墨宝,文艺汇等活动有声有色,令人纷纷赞誉;再比如中国诗人作家网等平台推出的春晚文艺晚会等活动都极大地丰富了节日的气氛,吸引了百姓的参与,令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作为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強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对民间文学团体扶持力度,让年轻人意识到春节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假期,它还承载了父母、祖辈对于家庭团聚的期待,同时还承载了华人对民俗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众所周知,春节的意义在于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不能阻挡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
值得欣慰和欢庆的是近日获悉中国春节已申遗成功,获得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相信、中国春节的明天将更美好!
(写于2025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