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编者按〕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家族以其卓越的成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时代的璀璨明珠。
六汪镇河北庄名门赵氏,便是这样一个在明清时期闪耀着光芒的家族。赵氏祖先于明永乐初自南直隶徐州迁至境内六汪镇河北庄定居,自此开启了家族的辉煌篇章。从明弘治年间的贡生赵本,到清康熙年间的赵泰甡、赵泰临等,数百年间,赵氏一门人才辈出,在科举、仕途、文学、军事等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8 位进士、14 位举人、23 位贡生、51 位监生,还有世袭镇抚、总兵、游击等,他们不仅在官场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如赵从龙治水除患、赵完壁执法不避权贵、赵焘平乱保民等;在文学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赵完壁的《海壑诗文集》、赵任的《秋水斋诗文集》、赵文煚的《粤游草》等,都是家族文化传承的杰作。
名门赵氏,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坚守正道,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希望通过这篇介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名门望族,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赵 本 明弘治年间贡生。精通经书,为一方通儒。性情忠谨不浮,遵循事理,与世无竞,自号退斋。初,将以明经充贡,曰“今世所称仕进者,率脂韦以投世好,吾安能局促效辕下驹哉!”遂隐于铁橛山,足迹不入城市。卒年70余。
赵从龙 赵本长子,字子云,明弘治十五年 (1502年) 举人。初授河南开封府水利通判,除掉了荆隆、铜瓦、罗蔔、张口数十年之水患。正德七年(1512年),刘六、刘七等犯河南。从龙受命购良骑,募劲卒,巡守黄河南北,刘六气势因此而有所收敛。后行经属地开封,刘部突至围城,官民震惊。从龙指挥若定,一日内备好全城防务。刘部侦知赵从龙在城内,不战而逃。河北裴昆拥城自卫,官军屡攻不下。从龙指挥官军围城,同时秘密离间其心腹,致其内溃,遂斩裴昆,余部皆降。从龙因此迁任湖广武昌府同知,不久乞归。
赵完壁 赵从龙长子,字文全,由例贡入国子监授兵马司指挥,执法不避权贵。当时,京都官府卫兵非常骄横,完壁依法严加整治,因此得罪了九门提督陆炳,被诬陷下狱,与同在狱中的杨继盛赋诗唱和,坦然自如。尚书徐阶深为器重,力为援救。出狱后,任陕西翠昌府通判。时逢岁饥,督赈卓有劳绩。以固原州通判归,囊空如洗。著有《海壑诗文集》,其中描写大珠山、铁橛山、百儿山等自然风光的诗文较多。

赵 俨 赵本玄孙,字季然,号长城。少负奇才。万历间,倭寇进犯高丽,朝廷命各省荐举将才。时赵俨年方十九,经荐举率兵援剿,屡建奇功,荐授北直隶遵化州游击,世袭胶州所镇抚,掌所印。年三十七岁卒。兄赵佑,三中武举,授镇抚,掌所印,任游击加副总兵官。曾受赐蟒玉服(一品服)出使朝鲜。
赵 任 赵本玄孙,字仁甫,一字肩吾。七岁能文工诗。其父偶指飞燕曰“两翅剪开杨柳色”,赵任当即对曰:“一声啼破海棠春”。时人都惊为神童。万历十一年 (1583年),以进士授中书舍人,时年方弱冠。与李廷机、汤显祖评选中秘,一时推为文衡诗伯。明神宗御试群臣,钦定赵任为天下第三才子。因得罪权贵贬任南直隶太平县丞。远近名流以文就止。其中,对汤宾尹特别赏识,预言其会试必中第一,榜出果然。后转任大理寺评事,终因不能俯仰于时乞休归里。当时乡里学宫多数坍塌,赵任倡议捐资修茸。同时大力奖掖后进,一时读书人都以能登其门为荣。著有《秋水斋诗文集》行世。
赵昌嗣 赵任之子,字百男。善辞赋,工书法,幼娴礼教。年十二省父京师,为屠赤水所器重。以明经历任东阿、齐河教谕。勤于课士,以敦行为先。与诸生讲明三礼,参以时制,期于可行。父殁,丧葬悉遵古礼。弟八人,咸奉教唯谨,时称秉礼之家。
赵东普 赵昌嗣之子,字康侯。少入武痒,矜气节,有勇略。甲申土寇起,率众捍御,贼不敢犯其里,保全数十余家。后折节读书,改补博士员,设乡学,教族党,子弟多所成就。卒年八十余。
赵 焘 赵本之七代孙,字霞湄,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授宁羌州知州。清兵下四川,赵焘往来以济军需而民不扰,治声颇佳,迁任郧襄府知府。有伪待郎李企晟倡邪教谋乱。赵焘侦知,派部下健勇乘其不备擒之,获印30余颗。转任贵州督学道、按察司佥事,又改任广东督粮道副使。适逢大兵进歼苏丑,赵焘督运军需,刍茭飞輓不绝,卓有劳绩。后以养母告归,卒于家。

赵文煚 赵熙煚 赵文煚,字玉藻,赵本之八代孙。康熙九年(1670年),弱冠即为进士,改庶吉士,官翰林院侍讲,充仁皇帝实录馆纂修。雍正十三年(1735年)典试广东,选拔之士多为名流。事毕回京经过豫章。其时,流寇进犯高雷。已去世的老臣潘某,家人被掠。文煚会试出其门下,遂倾其所有,将潘之家人赎回。又停留十日,为其家人置办家产,拜其墓而后去。人皆称其高义。著有《粤游草》。赵熙煚,字帝载,别号云鹤,文煚堂弟。少孤,事母以孝闻。博极群书,下笔万言立就,游其门者皆七邑知名士。以岁贡终。著有《云鹤古文稿》二卷、《千树斋诗》四卷、《清籁词》三卷。
赵泰甡 赵本之八代孙,字鹿友。由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任金华知县,廉介自持,出刊《正学渊源》及《郑愍忠公文集》,广为传授。同时,复修吕成公祠、胡文定书院,又建滋兰书院,设四乡义学,一时文教振兴,升任湖州府同知。后以服丧归,年未五十而卒。
赵泰临 赵本之八代孙,字敬亭。生而颖异,四岁受书,即索训解闻。读史遇古嘉言懿行,每有思齐之志。为文研求周、邵、程、张、朱子诸书,学问大进。与同乡李湄、王錀、高铮符、张谦宜组织文会,名声更为昭著。布政使卫既齐、学使徐铎都欣赏他的文采,招他入白雪书院学习。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乡试名列第一,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选习国书。以父丧归。服丧期满又以奉养老母告归。母殁,被重新起用,授予检讨之职,任甲午科云南乡试正考官,入闱试卷多经由他手批阅。复命后,引疾归乡,任海山书院、龙章书院山长。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秋,胶州大水灾。泰临倡言官府,赈济饥民。次年,再次主持赈灾之事,皆为时人所称道。年63岁卒。著有《制艺》行世。


(作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在“都市头条”开设的栏目,主要内容:(1)六汪乡村记忆;(2)各地非遗人物。提供线索可私信或留言联系。喜欢我的文章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