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牧夫
诗人、作家、评论人、收藏家。
出版过散文集《文明的碎片》、《记忆深井里的小水珠》;随笔集《藏家有话》、《禾禾成长记》;诗集《牧夫古韵》、《牧夫诗集》、杂文集《牧夫杂文集》等。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华集邮联合会会员、曾任《中国老年报-书画专刋》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社”现代文学领域顾问。
北京诗词学会会员、世界华人文学城总顾问、美洲文旅总顾问。
分别被《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华人物大辞典》、《中国收藏界名人辞典》、《中国集邮名家辞典》等辞书收录。

搁浅的冬天
作者:牧夫
暖阳下
冬天搁浅了
枯褐色的树林里
我看见了一对候鸟
这春天才能见到的鸟儿
在搁浅的冬天里追逐嬉闹
暖风中
冬天搁浅了
萌绿的芽芽
聚在海棠花的枝条上跳着拉丁舞
两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吹着欢快的小号
原野的暖流
抚过搁浅的冬天
搁浅的冬天
在等着第一场雪的到来
搁浅的冬天
在等着早已预报的寒潮
红对联里雄鸡报
莫道君起早
五九六九到河边看柳
在搁浅的“冬天里”
遍地走的耕牛
犁出东方的破晓
2025.1.26

点评:牧夫
岁月静好:
你好。
近零时发来了你的朗诵作品“搁浅的冬天”。一遍还没有听完,听觉就将“香味”“美味”儿,传递给了大脑,兴奋的中枢神经活跃了起来。看来这个夜是睡不着了。连听六遍后,不由打开电脑,欣喜地写下这个点评。
你的“搁浅的冬天”,是一首优秀的朗诵作品。更是你孜孜不倦地对朗诵艺术不断的技术探索、对朗诵美学不停地刻苦追求的突破。
你由喜欢而走上了朗诵的这条路,经历了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必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既;耳低口低——耳高口低——耳高口高。这三个阶段中,最难突破的是“耳高口低”。这不仅是一个漫长的阶段,而且是一个最困难、最揪心、最苦恼、最难突破的阶段。有的业余爱好者过不了这一关。而你在这个阶段中,也曾苦恼过、怀疑过、迷惑过,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朗诵成品一次次地否定。正是在这一次次地否定中,又一次次地向优秀的老师们求教,一次次地对所朗诵原作品的精心的选材。
你终于突破了。
首先,您把原作品中的感情自然地代入到了你的朗诵的感情中。
原作品“感情的代入”而变为朗诵的感情,是突破第二阶段的关键。
许多朗诵爱好者,不知道这里面的关系,以为声音好听,字正腔圆,就会出好的朗诵作品。其实不然。那样出来的没有自己感情代入的“朗诵”成品,不能算为朗诵作品。更不会给听众带来感请上的共鸣,而打动听众。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选材的问题。
这就是我要点评的第二个问题——选材。
选材是与刚说到的“朗诵感情”的代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的关联。
经典优秀的作品潜藏着很多可供挖掘的感情;朗诵者会从经典优秀的作品中,挖掘出打动自己,和自己需要的感情来。就像食材的选取一样,选取优质的食材,会做出可口的美味。优秀的大厨绝不会选取劣质的食材。
一首(篇)有着很大空间的优秀作品,朗诵者会在这首(篇)作品中找到自己朗诵的空间感来,这种空间感,就是朗诵者二次创作的先决条件,朗诵作品完成了,朗诵的二次创作也就完成了。其出来的作品,必定是感人的。
而那些口号标语式、分了行的“诗”或“文”,什么都让“诗人”、“作家”说尽的“诗”或“文”,干话废话连篇的“诗”或“文”,没有给朗诵者留下一点点、更不用说二维三维的朗诵的创作空间了。读这样的“诗”或“文”,不仅不能给朗诵者留下感情的空间感,长期以往,复读机式的机械地“读”,一旦形成干巴空洞的朗诵语言模式,又怎能会去代入朗诵二维空间的感情呢?再进入到这个必须要走的路上去,就很难了。
您注意到了这个“选材”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实践琢磨,原作品中所潜藏的感情的元素不知不觉地被潜移默化,自自然然地就把自己朗诵的感情带入融合其中了。
三是节奏美。
在这首朗诵作品中,气息的运用,节拍的长短,不同音节的处理,时空的转换,感情的代入与把控等等,构成了缓美的节奏。尤其是恰到好处换气的处理,音断意不断、紧衔着水墨绵延远去,在甜美中、在谧静的时空里渐入佳境,犹如欣赏一幅幅小写意花鸟画和一幅幅田园山水画。
此外,有关你的这个朗诵作品,还有些话要说,因时间太晚了,未说完的话,留待下次再谈吧。
期待着你的更多优秀的朗诵作品的呈现。
祝: 在朗诵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牧夫
二0二五年一月三十一日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