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送给世界的非遗文化遗产
作者:王荣辉
朗诵:大梅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喜庆,盼年,团圆,日子。年味越来越浓,2025蛇年,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3天了。
百岁年为首,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2006年,春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华大地上最具“仪式感”的节日,春节涵盖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众多都与春节密不可分。贴春联、逛庙会、剪纸、年画、灯会、元宵节、特色民俗等。这些非遗活动,构成一幅生动的春节元素,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
年文化,是中国人创造的文化,是一种带有传统民俗色彩的文化。从年的色彩、形象、活动到语言和心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把人的情感、生活、时间,与天地、大自然,与生命、未来紧密而温暖地结合在一起,年,有着无可估量的生命力与风俗魅力。
迎新、祈福、团圆,大江南北,年俗各具特色,但都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祝愿。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岁序更替,华章日新。用非遗打开春节,让世界共享独特的中国年味。
2025年,除夕夜的灯火在冰雪中摇曳,仿佛每一盏灯,都承载着我心中的往事,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我站在窗前,远望山脚下一条省际高速公路长蛇般的彩色灯带,灯火通明。近看大市小城的楼宇庭院,节日的人间灯火,不知为什么?心中涌动着一股说不出的年节情感。
中国人的春节是什么?小时候,春节是丰盛的年夜饭,是盼望的压岁钱。长大后,春节是漫漫的回家路,是满满的幸福感。
我看到一段人民日报几句话被暖到了,不要动不动就说,现在过年没有年味了,没有小时候的乐趣了。
快乐和年味一直都有,只是换了一批人去感受。也就是说,换成你接替了父母的角色,担起了生活的重担,过年的快乐互换了。我们从看烟花变成放烟花,从吃年夜饭变为做年夜饭,你的快乐就是给孩子创造快乐的氛围,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你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少年,你已经成为放烟花给孩子看的人了,你要什么年味,你已经不是主角了。
小时候过年只顾白己开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才发现过年最重要的是让你身边的人感受到过年味的,只愿万家灯火,家家团团圆圆,平安幸福快乐。
2025年非遗中国春节,除夕之夜,一杯送过往,一杯敬明天。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岁岁年年,共占春风。蛇年蛇美,国泰民安。
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日历上,也撼动不了对中国春节的想往。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
中国的春节,是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中国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
我国春节于2024年12月4日成功申遗。这一天,“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春节文化遗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春节,是我们送给世界的一个内涵丰富的特别的礼物。
春节,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在于文化价值的肯定与保护,在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于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文化交流,在于国际认可与传播。
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符号,而是聚合了中国精妙优秀的历法体系、丰富生动的民俗形式、长久积淀的文化道德、家国情怀的价值共振等文化元素的文明成果综合体。
春节,以亲情为伴,以文化之名,向时间和生命致以一年一度的问候。如今,春节正在被赋予更多新意,给不同年龄的人带来情感的共鸣。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节日,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其所蕴含的家庭团聚、和平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正跨越文化界限,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桥梁。
春节,是中国人送给世界的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