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 邂逅王维
文 / 王西霞
在时光的深邃幽径之中,古老诗篇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悠悠地照亮了历史的漫漫长路。犹记小学时,初次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期而遇,那是一场温柔而又猝不及防的邂逅。彼时的我,不过是个懵懂未开的孩童,仅隐隐约约能体会到这是一首满含思念之情的律诗。可那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恰似一阵携着千年时光的微风,轻柔地拂过,悄无声息地镌刻在我的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从那时起,王维的诗韵,便在我心底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静静等待着破土发芽的时机。
岁月流转,我渐渐长大,知晓了王维乃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也读到了更多他的传世佳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空灵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雄浑壮阔,“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的缠绵情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的豁达随性 。这些独领风骚的诗句,宛如挚友,一路陪伴着我的成长。然而,真正谈及了解王维、走近王维,却是在遇到蓝田县王维研究会会长张效东老师之后。
2023 年 11 月 18 日,那是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我们一行五十余人,满怀热忱地参加了张老师发起的 “文杏叶黄访辋川” 活动。踏入辋川这片土地,就仿佛踏入了王维的诗意世界。我们静静聆听张老师讲述辋川的悠悠往事,解读王维的《辋川集》;分享着依王裴诗寻遗觅迹的奇妙历程,亲眼目睹了王维亲植的千年银杏树那苍劲巍峨的雄姿。同行人员围坐一起,热烈地座谈交流心得体会,张老满怀憧憬地展望王维辋川的美好未来。这次意义非凡的文化活动,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诗佛王维寓居蓝田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之门,同时也点燃了我深入学习、认识王维的熊熊热情。
正所谓 “自助者天助”,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2024 年 1 月 24 日,承蒙张老师团队的诚挚邀请,加之我内心的热切期盼,我有幸成为蓝田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理事会的一员。在理事会上,我认真聆听张老师主持的研究会五年来的工作报告,深切见证了张老师多年来为王维研究工作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取得的丰硕成果。进入理事会成员群后,群友们时常分享各个层面有关 “王维” 的文章,让我得以从不同视角去认识王维。特别是张老师推荐的 “梨树院” 老师的美文,篇篇几乎都围绕着王维展开,王维的齐家修身、诗画才情、性情志趣,如同一部精彩的影视连续剧,一集接着一集地呈现在我眼前,使我对王维的认识得以不断升华。但这些零零散散的片段,不过是丰富了我以往对王维的认知,真正让我走进王维内心世界的,是张老师送给我的一部书。
这是一部以王维生平经历为蓝本,用小说题材精心雕琢的佳作,作者吕瑜洁老师以王维送李龟年的诗句 “红豆生南国” 为名。书中以王维少年成名、初仕坎坷、半官半隐、寄情山水、晚节波折、潜心修佛等真实经历为主线,细腻而详实的描述了少年王维的意气风发,壮年王维宦海的跌宕起伏,老年王维淡泊宁静。尤其是对王维和妻子崔璎珞从相识、相知、相爱,到步入婚姻殿堂,直至崔璎珞生产离世这一细节的描写,作者不惜笔墨,深情渲染,这在其他史料中实属罕见,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红豆所代表的 “此物最相思”。王维的款款深情,就这样鲜活地跃然纸上,也让我深切领悟到王维 “三十丧妻而不娶” 背后的深情厚意。这是我读过的一部叙述最为完整的王维生平之书,虽说小说题材难免存在虚构成分,但书中人物与主要经历基本属实。正如张老师介绍时所说,此书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在阅读《红豆生南国》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繁华的大唐,紧紧跟随着王维的脚步,一同经历大唐的兴衰荣辱。
合上《红豆生南国》,我缓缓从大唐的风云变幻中回归现实。那些在书中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王维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壮年于宦海的起起落落,老年时的淡泊与超脱,依旧在我心间翻涌不息。
曾经,王维于我而言,不过是课本上的一个名字,是几首朗朗上口唐诗的创作者。而如今,在张效东老师的引领下,在一次次文化活动的熏陶里,在研究会群友知识的分享中,尤其是在这部饱含心血的著作陪伴下,王维从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变成了一位可以感知其喜怒哀乐、触摸其灵魂脉络的挚友。
我深知,这仅仅只是我走近王维的开端。他的诗,他的画,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还有那贯穿一生的佛缘,都值得我用更多的时间去品味、去思索。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带着这份热爱与执着,继续在王维的精神世界里漫步,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感受他笔下流淌出的千古情思,让王维的智慧与才情,在我的生命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记 。
本期编辑:王西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