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死》小说
关 东 月
瘦高个儿,脸色有点苍白。一头长发略显凌乱,仿佛思绪的纠结在发丝上留下的痕迹。戴一副棕色眼镜,眼镜片后面的目光透出一种超越常人的深邃。
他叫苏然,是小镇上小有名气的诗人,
像曾经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他内心敏感而炽热,对世界有着独特而深邃的洞察。
苏然居住在一个简陋的出租屋里,房间狭小逼仄,仅能放下一张床、一张书桌和几个堆满书籍的书架。书桌上永远凌乱地摆放着稿纸、钢笔和几本翻得破旧的诗集,那些诗集里有顾城的奇幻诗篇,也有海子的纯粹之作。昏黄的灯光下,他常常独自坐在书桌前,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试图用文字去触摸世界的灵魂。
苏然的诗歌如同锐利的刀刃,切入生活的表象,直抵人性与社会的深处。他写人们在繁华都市里的孤独,每个人都像是被装在透明盒子里的灵魂,看似近在咫尺,实则远在天涯;他写社会的浮躁,人们像无头苍蝇般追逐着金钱、权力和虚名,却忘记了内心真正的需求;他写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那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吞噬了无数人的梦想。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热衷于物质的享受,对于诗歌这种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艺术,大多只是匆匆一瞥,或者根本无暇顾及。苏然的诗集出版后,销量寥寥无几。他带着自己的诗集去参加各种诗歌朗诵会,希望能找到知音,可是台下的听众们大多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来,真正能理解他诗歌内涵的人少之又少。
“你写这些有什么用呢?现在谁还看诗啊,不如去写点能赚钱的东西。”他的朋友这样劝他。
苏然心中充满了苦涩,他想起了顾城,那个在激流岛结束自己生命的诗人。顾城构建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可现实却无情地将它击碎。顾城的眼睛里曾经充满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然而,当他面对生活的琐碎、爱情的背叛、理想的破灭时,他的内心世界崩塌了。苏然仿佛能看到顾城站在那片黑暗中,周围是无尽的绝望,最后只能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解脱。
他也想起了海子,海子的诗里有着对土地、对生命最纯粹的热爱,可他却卧轨自杀。海子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纯净,他渴望的远方是一个没有世俗污染的世界。但这个世界的喧嚣、冷漠和功利,让他感到窒息。他的诗歌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无力,他无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归宿,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苏然觉得自己正走在和他们一样的道路上。他深爱着自己的女友小萱,小萱曾经也是被他的诗歌才华所吸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压力逐渐显现。小萱开始抱怨苏然整天沉浸在诗歌里,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能给她一个安稳的未来。
“苏然,我们不能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你看看周围的人,他们都在努力赚钱,买房买车,而你呢?”小萱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奈和失望。
“可是我的诗……”苏然试图辩解。
“诗不能当饭吃!”小萱打断了他的话。
这一场争吵让苏然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开始怀疑自己一直坚持的诗歌创作是否真的有意义。他看着镜子里自己憔悴的面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在黑暗中独自挣扎的溺水者,看不到一丝希望。
他的诗歌创作陷入了瓶颈,他写不出那些充满力量和激情的诗句了。每次拿起笔,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些冷漠的面孔、小萱失望的眼神和这个世界对诗歌的忽视。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苏然独自来到了海边。海风呼啸着,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巨大的声响。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写过的关于大海的诗,那时候的他对大海充满了敬畏和向往,觉得大海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
而现在,他只觉得大海是一个巨大的黑暗深渊,能够吞噬他所有的痛苦和绝望。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本自己的诗集,一页一页地撕开,任由纸片被海风吹向大海。
“也许,这就是我的归宿。”苏然喃喃自语。
他慢慢地走向大海,海水逐渐淹没他的双脚、双腿,最后是他的整个身体。他没有挣扎,就像顾城和海子一样,在绝望中选择了与这个世界告别。
苏然的死讯传开后,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有些人开始反思这个社会对待诗歌和诗人的态度,有些人则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但那些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却在苏然的死亡中看到了一种时代的悲哀,一个诗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力挣扎。

作者 关东月,吉林人,现居广东佛山。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经典文学网签约作家,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当代1文学艺术》副总编,《中外文化传媒》副主编,《当代精英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诗刊,《春风》《蔘花》,《青年月刊》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羊城晚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及各大媒体网络平台,有多篇获奖作品被选编入《当代华语作家获奖文集》,《中国亲情诗典》,《中国实力诗人优秀作品集》,《中国最美爱情诗选》,《中国精典小说,散文,诗歌集》等多部国家出版物文集。荣获全国首届东岳文学奖,第三届孔子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