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匿春韵
苏庆松
小寒渐行渐远,大寒如约而至。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公历一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交节,它的到来预示时序更迭,光阴即将踏入岁末年尾。《三礼义宗》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四时八节中有大寒、大暑、小寒、小暑、大雪、小雪,都是寓意气候变化、时令轮回的节气。“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农谚生动地道出了大寒节气的冰冷程度和时令即将转暖的天气趋势。
我们知道,冷气团主宰气温的骤降低迷,大寒节气前后,冷气团更活跃了,当它前锋过后的间歇期里,农民不违农时,修浚沟渠,囤肥耕作,做好大蒜、芫荽、韭菜等蔬菜的保暖越冬工作,他们心知春意即将萌发,庄稼即将油然返青拔节。但这个时节毕竟正处隆冬,强大的寒流会排山倒海,席卷而来,气温会摇身一变陡然挥斥成“速冻型”。气象学上,冷空气就是雨雪,它掀起狂风,撬动彤云,狂卷雪花,大地浑然一体,俗语说:“冷雨热雪”,天空一放晴,朔风袭来,寒气砭骨,有杜甫诗为证:汉时长安雪一丈,牛马毛寒缩如猥。诗鬼李贺则看到,“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
在这个红装素裹,天公作美,令人心旷神怡的天地里,何不乐在其中,围炉共话,品茶把盏呢?千年之前的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一诗里描写了邀知己推杯换盏的暖色场景;而香山居士在其《雪夜小饮赠梦得》中同样约诗侣酒朋怡情悦性,杯觥交错,他与刘禹锡如切如磋,一酬一酢,“……共对萧条雨雪天,小酌酒训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那种围炉促膝长谈,酒酣耳热的火炽、陶然画面何不洋溢着雪夜里的融融春意呢?“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故园花落尽,江树一枝开。”清代诗人汪中用明畅洗炼的笔触,描写了冰天雪地,万物凋零的四九严寒里,梅花傲霜悄然吐出蓓蕾的冷艳之景,摇曳之态,此时,拂煦的暖风已徐徐吹来,春意正涌动,高洁的梅花和光同尘,为萧飒肃杀的隆冬带来无限生趣和意韵。
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进入大寒时节,母鸡感受到寒冷中的春意,开始抱卵育雏;猛禽因为寒冷更加灵动,盘旋在天空寻找猎物,蓄势待发,迎接欣欣向荣的春天;水域中的冰这一时节急剧膨胀,厚且坚硬,孩子们尽情溜冰,他们知道,春将至,冰坨快涣然消融了。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柔柳待阳春。”斟满琼浆,酒香四溢,元稹围坐铜炉炭火前,自斟自饮,他说这个时节不要随意开门,以免寒气侵袭。已是冬春交替季节了,月亮和星星还是那么熠熠生辉地镶嵌在广漠的夜空中。明朝立春日,春风将拂面,万物焕复苏,柳条婆娑起舞,枝叶蹀躞,生机盎然的春天粲然搅动了。
由于拉尼娜极端现象的频繁发生,近二十年来,全球性气温飙升,今昔对比,反差巨大,但每每听到首席天气预报员对冷空气的前瞻性预报时,我的思绪总飘回到暌隔经年的雪窖冰天中:炉膛里火舌虽然跳跃游移着,炉箅子虽然红通通的像一团火球,但丝毫不能驱散室内的冰冷,从西伯利亚侵入的冷气团像刀子划过脸,耳朵能冻掉,大地豁开口,“雪花大如席”。我的手、脚冻得胖乎乎的,先是奇痒红肿,既而酱紫烂青,慢慢皲裂,形成疮疤,母亲攥住我的手唠唠叨叨地说:“棉裤、棉袄都厚实实的,今年拆洗时刚换得新棉絮。”她把丝瓜瓤剁得碎碎的,煮了汤让我喝;用熬过的丝瓜水洗涤热敷疮面,每天都重复多次;母亲又摘来冻霜打蔫的丝瓜烧灰,雪虐风饕的晚上,她捏槁灰均匀地洒在我“不堪入目”的手掌上;然后嘱我仰卧,小心翼翼,一点不落地把丝瓜灰扪到脚后跟、足趾间,日复一日,直到来年春天。母亲看着慢慢结痂愈合的疮口,火急火燎的心终于平静下来了。多年前的隆冬,天气虽祁寒,可我的心里却暖融融的,心生温馨,如浴春风,那是岁月长河里的一份情思,一份眷恋。
大寒时节,“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四九、五九里的人间况味正浓厚鼎盛,那就是过年的红红火火,団团圆圆,祥瑞萦绕。人们写春联、购鞭炮、蒸花卷……大街小巷飘荡着欢快激奋的祝福歌曲;三五成群看杀猪的、宰羊的,盘鸡的;红彤彤的对联贴上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齐鸣了,和和美美的年夜饭端上了,清脆的零点钟声敲响了……大寒,是春的使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大寒时节,即是冬季的尾声,又是春天的前奏;它把蕴涵的美好、灵动、韵致都初露、掩映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撩动春意,唤醒蛰伏,让万物复苏,暖阳微醺,春意渐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