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怎一个差字了得!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没有赵本山的春晚不叫春晚”、“今年的春晚,可以说是史上最差”、“除夕夜20时,朋友一个电话相约,让我成功地避开了春晚”……这是乙巳蛇年春晚结束后,我在网上看到对今年春晚的“吐槽”。面对如此青黄不接,一年不如一年的春晚,用“怎一个差字了得”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
春晚,这份全中国人的特别“年夜饭”,自1983年创办以来,一晃就过去了四十多年。可以这么说,透过四十余年的春晚之旅,它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传递着温暖与希望。在亿万国人的心中,春晚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一台晚会的范畴,成为新年里无可替代的盛大仪式。它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宛如一位无声的见证者,静静注视着祖国的发展变化。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央视春晚也在不断探索中实现创新和改变。
然而时至今日,这台在除夕夜让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其独特温馨的节目,已渐渐地被国人所“嫌弃”了。为何?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一句话:节目的内容笑点泪点有限,让人乐不起来。众所周知,过去春晚最直击人们灵魂深处的,非语言类节目莫属了。像马季、姜昆、赵本山、宋丹丹、冯巩、黄宏、朱时茂、陈佩斯等一众耳熟能详的老艺术家们,别说看节目,光提到他们的名字,就能让你兴奋不已。
除夕夜的春晚,既然被国人视为每年春节的“团圆饭”,其味道如何,我觉得不是最最重要的。事实上,一道已经吃了四十多年的大餐,要想年年有新意、场场有突破,要想让每一名观众都满意,根本没有可能。换言之,对春晚我们应该更从容、轻松一些,以平常心待之,对形式和内容不必太过苛求。春晚的意义在于陪伴和传承,按理来说,春晚是要先有意义才有思想。春晚,是央视给所有国人准备的除夕晚宴,她必然会去顾及不同人群的口味感受,这也就可以理解了。
虽然,每年都有人在抱怨春晚不尽如人意,但如果不看春晚,除夕之夜,是不是会让人觉得多少有些遗憾和落寂呢?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