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古道之我见(四):明清以后的蓝关古道
宋元明清时,因京都东迁,武关道的地位下降,不再是国家驿道,但作为地方道路仍显示一定作用。
同时,明清武关道沿用的是唐代武关道干线,其他支线基本弃用。干线的优奌在于,不像河谷栈道,易受洪水冲击。
在清代,它是由西安至商州间的官马支路,清代关中两次大饥馑,从湖广调运的30多万石仓米,都是沿丹江槽运到龙驹寨,再接驳这段古道转运西安的。
明清武关道同时供民间商旅之用。由于武关道地位下降,清代主要靠民间维修。
乾隆十年(1745),陕西巡抚陈弘谋捐银2000两,修筑了商州胭脂关至蓝田七盘关的道路,使“险者平之,坑者堙之,顿成康庄”,士民刻石赞曰“陈公路”。如今蟒石湾的北侧石崖上,纵2.1米,横1.2米的竖长方形内,有阴刻楷书文字如下:
皇清乾隆拾壹年丙寅季夏谷旦。
陈大丞捐修大路,化险为平。士民商旅公颂功德,勒石为记。
公讳弘谋字汝咨,号榕门,广西桂临人,雍正元年癸卯解元词林。
各省往来客民公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商州知州罗文思捐银480两,主持修筑了蓝田至商州200里道路,开凿出的一段险路被称为“罗公碥”。
道光十五年(1835),西安府同知署商州事白维清捐银100两,并带动渭绅李继广等捐银修路,刻石于七盘坡乱石岔处。如今亦可以看到,纵0.7米、横1.8米的长方框内,刻有“署商州白捐修”楷书大字。

受此影响,元代以后,蓝田关又回缩到秦汉峣关的大体位置。具体地奌在秦汉峣关和筝坡关之间。近年考古发现,蓝桥西街河道有从筝坡跌落的蓝关石门的柱石残块。
过来人讲,当时这里建有一个牌楼,古道从牌楼下通过。楼门额‘蓝关’二字,两旁门柱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联句。牌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路建设中被拆毁。
民国牛兆镰续修《蓝田县志》。在蓝田名胜古迹图中明确标注蓝关在筝坡关的下方,就是明清蓝田关。
明清蓝关地点在秦汉峣关附近,却挂着隋唐蓝关的名称,可谓一笔糊涂帐。
张绍东老师认为,从军事防卫的角度看,蓝关的地理坐标并不是一个点,而是由四五个防守点连成的一条线。这话固然没错,但它只对明清适用。在唐代蓝田关之西,只存在一系列驿站,依次是藋平驿、蓝桥驿、韩公堆驿,清泥驿,然后就是蓝田驿。在宋代,根据《长安志》,这些驿站全部作废。
在清代,北魏清泥城和明清蓝田关之间,依次是鸡头关、六郎关、筝坡(窄坡)关。
鸡头关位于七盘坡的上三分之二处,即七盘坡与乱石岔之间的鸡头岭处,海拔910米。山势陡峻,两旁都是深沟,隘口东边耸立的石岩,酷似一只雄鸡引吭昂鸣,故有此名。
六郎关位于北曲和六郎关村之间,西距七盘坡垭口3.7公里。1958年修峣山公路前,这里夲是北面峣山南突的一个高梁,关门就建在梁头上,南临峣山与桓公堆之间的深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修公路时,关门门墩巨石,被推下山涧而踪影不存。
筝坡关位于十二筝坡的近坡头处,距离筝坡底的蓝关古遗址1.7公里,东挨桓公堆之首,西接峣山之尾,两面大山夹峙,之间的通道不过20余米。
十二筝坡全长虽不到2公里,但十分陡峭,成“之”字形的坡路,多重迂回盘折,犹如古筝上的一排排琴弦,构成了天然屏障。筝在汉、晋以前是十二弦,故有“十二筝坡”之称。窄坡关大坡脑村村民陈根让家,保存了原筝坡关门的一块偌大的门墩石。
1958年,为适应大炼钢铁的需要,蓝桥公社书记薛崇彦领导修建了薛家村至蓝桥之间可通汽车的简易公路,称峣山公路,全长18公里。它从薛家村开始,废弃了从坡底村开始的七盘坡道,然后从东经109°22'12",北纬34°05'24"的山垭口同原古道相接。2014年,峣山公路被改造成水泥路面。
1974年蓝谷沿蓝水修建了一条从水陆庵至蓝桥的公路,1999年途径蓝谷的蓝小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开通。
蓝关古道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图片选自网上,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