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由我变,艺为人生
吴作人,现代中国画与油画领域的杰出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曾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艺坛代表人物之一”。
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吴作人,尽管家境逐渐衰落,但他自幼便展现出对艺术的非凡天赋。在学艺的道路上,他追随徐悲鸿,并于1928年进入徐悲鸿所在的南国艺术学院。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徐悲鸿艺术“入世”的理念,还深受南国艺术学院院长田汉的影响,坚信艺术应服务于大众,而非个人。这种“南国精神”使吴作人树立了“艺为人生”的信念,并一生践行不渝。
吴作人《熊猫》
吴作人《无题》
徐悲鸿不仅是吴作人的恩师,也是他在工作中的上级。徐悲鸿去世后,吴作人肩负起中央美术学院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的重任。他先以常务副院长的身份代理院长职责,后于1955年正式成为中央美院的院长。作为一位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吴作人在数十年间辛勤耕耘,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们遍布全国,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骨干力量。
吴作人《无题》
吴作人丰富的人生阅历、战争年代的磨砺以及个人生活的坎坷,都为他深厚的艺术素养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基础。四十年代的西北之行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李约瑟、吴作人、孙光俊、王万盛(左起)
在敦煌月牙泉鸣沙山(路易•艾黎摄)1943年
在40年代,吴作人曾两次西行写生,这一经历对他的艺术生涯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当他西涉大漠,前往敦煌观摩莫高窟并临摹壁画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他认为敦煌是“世界仅有的最伟大的中国古画陈列馆”。
吴作人 水彩318 莫高窟壁画临摹
他激动地写道:“塑像……虽然项断肢裂,仅存躯干,终不能晦其神工。尤可惊服者,厥为隋唐雕塑家对于解剖学之认识,对于比例动态之准确,其观察之精微、表现之纯净,实可与其前千年之菲狄亚斯及普拉西特等圣手,与其后千年之唐那泰罗及米开朗基罗辈巨匠在世界人类的智慧上共放异彩。”
吴作人晚年抄录自己1943年在敦煌时所作的诗《访莫高窟》
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临摹和欣赏,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吴作人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视野,也丰富了他对祖国艺术的审美情趣、造型和色彩语言的认识。同时,这也启发了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理解。这些经历对吴作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他提供了新颖的创作题材,使他的油画艺术风格焕然一新;他开始尝试以中国水墨画的方式表达情感;他的艺术创作观念更加贴近中国审美体系,更加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并加强了写意性。
《供养女人莫高窟285窟(临)》纸质水彩 27.5×39.5cm 1943年
吴作人重新审视并深入钻研中国画传统,独创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表现对象和绘画语言的水墨画作品。他的中国画创作,除了偶尔描绘藏民歌舞的人物画外,更多地刻画了牦牛、骆驼、鹰隼、熊猫和金鱼等艺术形象。这些作品以简洁的构图、独特的造型、雄放而准确的笔触以及积极而温婉的意蕴,赢得了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赞誉。这些画作既非古代风格也非西方风格,而是将笔墨的酣畅与造型的精妙完美结合,既简练概括又气韵生动。
吴作人《鹤》
吴作人谈到他为何偏爱画牦牛时说:“高原上的牦牛给人的感受是力的表现。所以画牦牛并不在于它的具体形态如何,而主要在于表现它的性格、它强有力的体态、迅疾的速度。”“为的是体现出一种雄强有力的运动,也是一种雄强有力的艺术境界,想使人看了感到有一种推动的力量,从而发生共鸣。本来艺术总要使人产生共鸣才能起到艺术效果。”
吴作人《齐奋进》1979年
谈到为何喜欢画骆驼时,他说:“戈壁滩上的骆驼能够负重致远,不畏艰苦,跟牦牛那样雄强与猛冲不同,它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它的造型也很有特点,从头、脖子、驼峰到腿,给人以坚毅而厚重的感应。对人来说,能把人带到一个与环境奋斗的境界,一个既是诗,是音乐,又是画的境界。人得向它学习。所以画骆驼,就是想表现这么一种性格所兴起的画境。”
吴作人《寥廓》
吴作人《千程未尽白日低》61×47cm
如果说吴作人画牦牛、骆驼等表现的是奋勇向前、负重行远的精神;那么他画熊猫、金鱼等则更多地传达了珍爱生活、追求雅趣的情怀。
吴作人《鱼乐图》
“法由我变,艺为人生”,这是吴作人一生对创作的追求。因此,他非常重视从生活和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师造化,夺天工”。他凭借扎实的西画基本功,融合中国画的观念和技巧,即“心”“意”“思”“气”,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吴作人《芦塘天鹅》
他始终认为生活和大自然是创作的源泉,因此每年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深入生活,足迹遍布祖国各地。
他说:“我们的艺术从现实中来,从自然中来,这天地是很广阔的,我们应当做自然的‘儿子’,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
吴作人《双鸽图》
吴作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与他清晰的创新意识和个性追求密不可分。他认为,艺术家在人生观上可以“无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大流;但在艺术观上一定要“有我”,艺术创作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即自出机杼、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只有以某种独创性呈现自己的面貌,艺术创作才能独具魅力。如何做到“有我”?画家不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对象,还要在对象中寄托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吴作人
吴作人(1908-1997)生于江苏苏州,安徽宣城泾县人,中国著名画家,师从徐悲鸿先生,是建国后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早年专攻素描和油画,晚年后专攻国画。他融会中西艺术,在国画方面别创一格,自成一家,为“中国水墨画”开拓了新的风貌。他的画作境界开阔,寓意深远。用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吴作人《双熊猫》
吴作人《熊》53×76cm
吴作人《熊猫》
吴作人《熊猫》80×54.5cm 1973年
吴作人《熊猫》
吴作人《熊猫》
吴作人《熊猫》
吴作人《熊猫》
吴作人《熊猫》
吴作人《金鱼》
吴作人《水不在深》76×45.5cm 1987年
吴作人《鱼戏图》1988年
吴作人《池趣》1984年
吴作人《金鱼图》1980年
吴作人《上游》1974年
吴作人《天鹅》
吴作人《玄鹄》
吴作人《芦塘天鹅》
吴作人《黑天鹅》
吴作人《天鹅》
吴作人《鸽子》
吴作人《鸽子》
吴作人《无题》
吴作人《群驰》138×69cm 1988年
吴作人《寥廓任犇驰》1972年
吴作人《草原牛群》
吴作人《牦奔图》
吴作人《骆驼》
吴作人《骆驼》
吴作人《千里进发》
吴作人《饮水思源》
吴作人《任重道远》286×84.5cm 1963年
吴作人《饮水思源》
吴作人《低昂》1972年
吴作人《大漠之行》

吴作人《骆驼》346×45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