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目前马姓在姓氏排名第13位,位于孙姓之后、朱姓之前,马姓总人口约1900万。
尽管马姓未进入全国10大姓,但在青海、宁夏,马姓却是第一大姓。就全国而言,马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河北、山西,以及西北的青海东部、宁夏、甘肃,马姓人口占比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马姓起源于哪里?
1、出自嬴姓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2、源于古代马官
在古代,马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一方面是王室、贵族的交通工具——马车,另一方面用于军事目的——战马。所以诞生了和马匹有关的官职,如马医、相马者、饲马者、训马者。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设有一种官职,叫作“马廋人”,专门负责养马,也教会人们如何骑马、驭马。他们的后代便以马为姓。
3、源于改姓
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
4、源于少数民族
回族中马姓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
得姓始祖
马服君,本名赵奢,是中华马氏的始祖,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
赵国公子赵奢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图腾
马,在古代除了用于耕作外,主要用于军事上,所以马被引申为“愤怒”和“勇武”精神的化身。
马姓是古代以养马牧马为职业的氏族族称,所以以马为图腾。始祖造父,从赵姓分出马姓封于马服邑。马身长八尺为龙,称作龙马,古代的骆马族生鲧。骆马是弇(读淹)兹氏的雒(洛)鸟支与马图腾支的合婚族。
繁衍迁徙
春秋战国时期,马姓发祥于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关中,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
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至清代后期,马姓开始移居于进而又远徙外国。
郡望堂号
郡望共7个
扶风郡、京兆郡、临安郡、西河郡、广陵郡、华阴郡、正平郡。
堂号共32个
铜柱堂、绛纱堂、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等。
诫兄子严敦书
《诫兄子严敦书》——马姓最早的家规家训作者是东汉名将马援。援公听说哥哥马公余的两个儿子马严、马敦兄弟在京城广交豪侠,而且喜好议论时政,于是写信给这两个侄子,对他们进行劝诫、教育。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可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之。
效伯高之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之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降下车辙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历史名人: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 )人 。中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东汉开国功臣,汉明帝明德皇后马氏之父 。
东汉建立后,马援领兵征战,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累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图片马武(?—61年) ,字子张,南阳郡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少年时期,为避仇家,移居江夏郡。后来加入绿林军,为新市兵将领。更始二年归顺大司马刘秀,任捕虏将军,随军南征北战、平定四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马成(?—56年)字君迁。汉族,南阳郡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
马成原是王莽政权的县吏,投奔刘秀后,久经战阵,参与消灭王郎、刘永、李宪、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是东汉中兴名将。刘秀称帝后,任扬武将军,封平舒侯,后改封全椒侯。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官员、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
汉安帝时,马融入仕大将军邓骘幕府,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马融学识渊博,尤长于古文经学。他综合各家学说,遍注群经,使古文经学开始达到成熟的境地,预示着汉代经学发展将步入新的时期。
马明仁(1905年-1958年),男,汉族,字伯毅,号太乙山人,被誉为“仁心孝世”的一代骨病大家。
其祖父马六懿先生行医乡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专注于风湿骨病的诊治。马明仁十六岁承袭马氏药铺,独创“雪浸”和“丹熔”两种方法将马氏膏药的临床疗效推至更佳。康复者万千,后来当地百姓亲切称之为“马明仁膏药”。
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担任荆州牧,征辟为州从事。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接待。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的儿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
马三宝(约585—629年),忻州新兴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唐初名将。马三宝,秉性机敏狡黠,侍奉柴绍做家僮。柴绍娶平阳公主为妻,唐高祖李渊起兵时,柴绍从小路跑到太原。
马三宝侍奉公主逃到司竹园,游说贼人何潘仁相互联合。何潘仁来见,率领百名精兵做主卫。马三宝自称总管,安抚接应群盗,兵士达数万。
马植,字存之,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汉族。唐朝大臣、宰相。出身扶风马氏。唐朝凤州刺史马勋之子,马英九先祖。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擢第,又登制策科,初任寿州团练副使,得秘书省校书郎,三次迁官至饶州刺史。唐文宗开成初年(837),迁安南都护、御史中丞、安南招讨使。文雅之余,长于吏术。他善于安抚少数民族首领,以信诚相待,使各部首领乐于向朝廷缴纳赋税。
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1382年),女,汉族,南直隶凤阳府宿州(今安徽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至正十二年(1352年),马氏嫁于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为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今南京市)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马钰(1123年-1183年),道教支派全真道二代掌教,原名从义,字宜甫,世称马丹阳。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道教全真道道士。
在出家前,马钰与孙不二是夫妇。马钰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在山东收下的首位弟子。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逝世后,马钰成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他与王重阳另外六位弟子合称为“北七真”。
泱泱华夏五千载,在这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中,养育了数之不尽的华夏族人,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的先祖也随着朝代更迭和岁月迁徙,在不同的地方扎根、生长、繁衍,发展出了不同的家族印记。
姓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每一个姓氏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尊重并且传承这份独特的姓氏文化。
(来源:马氏总群 2025年01月29日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