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百咏》 耀古烁今
作者:陈怀志
步入诗坛,令人惊奇的是,咏花诗词铺天盖地、浩如烟海,而咏梅诗篇之多,更让人叹为观止,用“咏梅诗篇甲万花”加以形容,毫不为过。笔者徜徉在咏梅诗海里,得到的是教益多多,启迪满满。
梅花,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栽培历史。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召南》写道:“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诗经·小雅》说:“山有佳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賊,莫知其尤。”这是最早题咏梅花的诗。南朝·宋·鲍照(416?-466)《中兴歌》唱:“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这是第一首称赞梅花不惧严寒品格的诗。南朝·宋·陆凯(198-269)《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是第一首称梅花为报春使者的诗。南朝·何逊(472-519)《咏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春上来。”这是第一首从审美的角度咏赞梅花的诗。南朝·梁·简文帝萧纲(503-551)《雪里觅梅花诗》:“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羸。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这是第一首帝王写的梅花诗。北宋·林逋(967-1028)《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梅花诗写得最多的女诗人是李清照(1084-1155),所作诗词有三分之一提到梅花。梅花诗写得最好的女诗人是冯小青(明万历年间),其诗如《绝句》:“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还有朱淑贞(约1131前后在世),如《梅花》:“消得骚人几许时,疏篱淡月著横枝。破荒的皪香随马,春信先教驿使知。”中国古今咏梅诗人数不胜数,始于春秋,盛自宋代,经久不衰。汉魏南北朝杨雄、苏子卿、陶渊明、萧绎、阴铿、何逊,李煜;唐代卢照邻、张九龄、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杜牧、李商隐、张谓、齐己、黄蘖禅师;宋代范仲淹、柳永、宴殊、黄庭坚、秦观、周邦彦、陈与义、李清照、辛弃疾、朱淑贞、陈亮、范成大、杨万里、刘克庄、姜夔、吴文英、林逋、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卢梅坡、杜耒、王十朋、无名尼;元明清萨都剌、高启、李东阳、杨慎、袁宏道、陈子龙、纳兰性德、袁枚、赵翼、龚自珍、秋瑾、王冕、郑板桥、蒋廷锡、程梦星、张大受;等等,都是咏梅高手。一言以蔽之:几乎凡是诗人,都有梅花诗。那么,古今咏梅最多的是谁?一生咏梅百首的有吗?一夜咏梅百首的有吗?一夜间同时产生咏梅两百首的有吗?翻开历史,抚摸当今,我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有!都有!一生咏梅最多的是张道洽。张道洽咏梅诗有多少?咏梅百首的有谁?请听笔者慢慢道来。
首先自问自答:谁是“梅花百咏”第一人?已无法考证,但余在中国文史书海中徜徉,曾看到《宋史·艺文志》“李祺《梅花百咏》一卷,久佚弗传”的记载。可见,一人“梅花百咏”,最迟始于宋代。那么,历代留存世间的《梅花百咏》有哪些?按笔者手头资料显示,有元代冯子振与释明本唱和的《梅花百首》(七绝);有释明本的《春字韵七律百首》;有元代韦珪的《梅花百咏》(七绝);有明代于谦的《和梅花百咏诗》(七律);有明代李江的《梅花百咏》(七律);有明代杨升庵王钝庵的《梅花唱咏百首》(七律五律);有明代王夫之的《和梅花百咏诗》(七绝);有清代吴襄公的《梅花诗百首》(七律);有清代陶德勋的《续咏梅百首》(七绝);有当代黄素珪的《咏梅诗一百零三首》(杂诗)……分叙如下:
冯子振(1253-1348)字海粟,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湘乡县山枣镇洪塘乡山田村(今湘乡市山枣镇山田村)人。元代翰林。僧人释明本(1263-1323)俗名孙中峰,法号智觉,天目山住持,云游天下。杭州新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曾被朝廷赐予“佛慈圆照广惠禅师”。冯、孙二人唱和《梅花百咏》(二百首七绝)。冯子振《古梅》开篇唱道:“天植孤山几百年,名花分占逋翁先。只今起草新栽树,后世相看亦复然。”释明本和曰:“起如虬柏卧如槎,犹吐冰霜度年华。山月江风常是伴,不知园馆属谁家。”海粟诗从宋朝林逋喜爱梅花、仙鹤,有“梅妻鹤子”典故入手,渲染梅花的古朴、清幽,为后世梅花典范。明本则盛赞古梅虽老干虬枝,还与冰霜抗衡。两首七绝相融相通,又各得其妙,抒情达意恰到好处。接着,二人唱和《老梅》《疏梅》《孤梅》,直到最后一首《纸帐梅》:“溪藤十幅簇春温,时有清香入梦魂。多少罗帏好风月,不知消得几黄昏。”(冯子振)“春融剡雪道人家,素幅凝香四面遮。明月满床清梦觉,白云影里见疏花。”(孙中峰)海粟和明本的这两百首咏梅诗都是标准的七绝,起承转合自然贴切。由此可见,并非二人即兴之作,而是冯子振作好后,将诗稿递给释明本“指教”,明本则细细推敲,慢慢唱和,一日或数日完稿。
冯子振还有一卷《梅花百咏》,亦称《春字韵七律百首》,相传,这是他“一夕梅花得百篇”。可惜,此诗已失传。幸好,释明本有《梅花百咏》,亦称《春字韵七律百首》。据载,子振诗成,“以索中峰和章,师(孙中峰)谈笑间不逾日而尽答之”。冯“一夕得百篇”,孙“不逾日而尽答”,传为诗坛佳话。难怪,后人赞叹:“二公真梅花知己也。”释明本百首七律没有标题,随性吟诵,但百首诗押的都是“平水韵·十一真”部中的“神、真、人、尘、春”五个字,而且,几乎首首诗都具备律诗“三要素”,即:平仄相协,对仗工整,押韵规范。请看第一首:“自香自色自精神,察变知机始悟真。梁宋已前浑未识,羲皇而后有斯人。两三蕊得奇偶象,南北枝分混沌尘。勘破本根玄妙处,一团清气一团春。”请看最后一首:“收拾馀香荐肉神,云端隐隐见灵真。馆娃宫近凤城暖,绿萼堂深艮岳人。晓角繁滋高树外,寒姿消落碧天尘。诚斋新有凭妖说,惊散桃符句里春。”释明本还首创九言《梅花诗》:“昨夜东风吹折千枝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野树古梅独卧塞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半枯半活几个蔫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纵使画工善画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
韦珪 (生卒年不详,1338年前后在世)。字德珪,号梅庭主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酷爱梅花,自署读书处为“梅雪窝”。其《梅花百咏》首首讲究平仄格式,押韵广泛,一首一韵,都有标题,第一首《庭梅》曰:“玉立阶阴春正融,清标不与众芳同。为花扫雪开东阁,人在光风霁月中。”接着,题咏二字标题《官梅》《江梅》《溪梅》等,至第五十八首《盐梅》后,吟咏四十二首,标题均为三字,如:《千叶梅》《鸳鸯梅》《西湖梅》等,最后一首《纸帐梅》唱道:“春融剡雪道人家,素幅凝香四面遮。明月满床清梦觉,白云影里见疏花。”读者诸君是否发现,这《纸帐梅》竟与元代释明本和冯子振诗一字不差?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将冯、孙唱和之《梅花百咏》与韦珪《梅花百咏》逐首对照,终于发现,韦诗只有《古梅》《早梅》《鸳鸯梅》《红梅》《探梅》《庭梅》等少量是独创,其余八十余首都来自释明本与冯子振的和诗。再查,终于发现,古人早有定论:“(明)夏洪基订正校刊冯子振、释明本《梅花百咏》唱和集时,曾记‘又有韦德珪集,虽亦百首,然八九皆中峰作’,此次录入时发现此言确是。此集中只有十六首未见于冯、释《梅花百咏》,其余八十四首皆明本所作,未知何以如此。”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宦,官至兵部尚书、少保,战功显赫。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遭石亨、王振、李锡等奸佞诬陷,被明英宗朱祁镇杀害。节庵临死咏《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史》称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和梅花百咏诗》,和的是元·冯海粟的《梅花百咏》。此和诗同样无标题,首首讲究平仄,对粘规范,对仗极工,起承转合得当,百首皆押“神、真、人、尘、春”韵,与冯子振、孙中峰韵丝毫无差,从诗中可见于谦诗词造诣之深。第一首唱道:“一枝香影弄精神,凭仗逋仙为写真。幽艳未须迷醉客,孤标何事恼诗人。冷函窗外三更月,清辟寰中万古尘。不是此花先泄露,江南草木岂知春。”最后一首题曰:“醉墨淋漓笔力神,梅花从此得通真。一团清气无前古,百首新诗继昔人。海粟俊才应绝世,中峰道韵不婴尘。遗风有待调羹手,写出乾坤万象春。”
李江(1455-1538)字朝宗,别号亦山。明代梧州府推官。其《梅花百咏》全是七律,平仄协调,对仗工稳,百首不同韵。标题稀奇古怪,别具一格,没有“梅花”字样,而是“太极”“阴阳有象”“太虚”“元气流行”“正而不阿”“和而不流”“丰度不凡”“触初洞融”“气化成形”“趣”“觉”“胜”“闻望”“感怀”“高畅”之类。最为高妙的是,诗中不见一“梅”字,但内容与标题十分贴切,将梅花的典雅嫣潤、坚贞不屈渲染得淋漓尽致。其一《无极》:“一团太极道非殊,太极看来极本无。这里何曾分面目,个中奚事泥形模。机缄不露天难测,化育常流道本虚。无极老翁最珍重,又留风月属尧夫。”其一百首《复》:“地雷通信不迟留,画出梅花为点筹。造化一心从此见,历元千古可推求。理于生处原无尽,气到穷时又转头。三十六宫春不断,天根月窟自周流。”
杨升庵(1488-1559)即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据《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载,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卒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享年72岁。另据南京丰家骅先生《杨慎评传》推断,卒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享年75岁。其父杨廷和(石翁)在京为官,明正德八年(1513)升任首辅(相当于宰相)。升庵于明正德二年(1507)乡试中举人,明正德六年(1511)殿试高中状元。明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又称“大礼案”,违背皇帝朱厚熜欲立生父为“皇考”的意愿,遭两番廷杖,“毙而复苏”后,被谪戌云南永昌卫(今保山),三个月后移居安宁,年迈后又寓居昆明“碧峣精舍”。
王钝庵(1490-1554)即王廷表,字民望,号钝庵,阿迷州(今开远市)人。生于明代弘治三年(1490)三月五日,卒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五月十二日,享年65岁。“其上世自宋居通海”“洪武初,高祖楞媾婚阿迷,遂家焉。楞生善,善生宣,宣生封,刑部主事。逸翁颖斌,公父也。”(杨慎《王钝庵墓碣铭》)
廷表自幼天资聪颖,才智过人。在严父王颖斌的教诲下,学业大有长进。明正德五年(1510)乡试中举人,明正德九年(1514)廷试金榜题名中进士后,即被朝廷授予浙江台州府(临海)推官之职,后调京城任刑部主事。明嘉靖元年(1522)升任四川按察司佥事(从四品),掌全省刑狱之事。王廷表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广施仁政、禁止滥施酷刑、办案快速准确,百姓称其仁、喊“青天”。四川上任不久,就因在京时弹劾宁夏总兵种勋贿赂中贵人(太监)事发,横遭诬陷中伤,被朝廷勒令致仕(退职),含恨回归故里。回家乡后,一心苦读诗书,钻研学问,招收士子,培育人才,并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实事。
王钝庵之父王颖斌为明成化年间贡生,任四川新都教执学训导(相当于教育局长),与杨升庵父杨廷和以及五叔杨廷宣交往甚密。杨升庵《王钝庵墓碣铭》说:王钝庵“随父宦新都,受业于吾叔龙崖先生廷宣,而慎与弟惇得缔交焉。”就是说,杨慎、杨惇与王廷表同拜杨廷宣为师,成为同窗好友,而且亲如兄弟。事实上,王廷表与杨升庵的友谊,确实比亲兄弟还亲。杨慎谪滇后,王颖斌曾命儿子王廷表先后六次将杨慎迎到开远,并建状元馆让其居住。杨慎曾说:“凡六往返,迎慎于迷,建状元馆居慎者数月。”(《王钝庵墓碣铭》)王颖斌《状元馆记》也载:“甲午年予命儿廷表迓至家,相见甚欢,即为予树恩荣坊,予于坊内为馆,居之日,与儿廷表读书,多所著作。”
《开远市志》(1996年版)“大事记”载:“嘉靖十三年(1534) 阿迷进士王廷表邀来谪居永昌的四川新都人杨慎叙旧。冬夜,二人围炉而坐,以‘梅’为题各赋诗百首,后有《梅花唱和百首》传世。”杨升庵百首梅花诗和王廷表的百首梅花诗,有的可称律诗,有的只能称“入律的古风”,由此可证实,是“一夜成诗,各得百首”,成就了古今“一夜间同时产生两百首梅花诗”的佳话。值得提及的是,杨、王二人健在时,“双百梅花诗”并没有面世,因被众弟子传抄,散失于民间,直到409年后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才由万墉如、万中山兄弟俩及何汝珍将诗稿收齐,请腾冲李根源、石屏袁丕佑、宣威缪尔舒、季安叙写序,赵宗瀚、于乃义题词,云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石屏人丁兆冠题写书名《明 杨升庵 王钝庵先生梅花唱和百首》,自费铅印于大中印刷厂。杨升庵的百首梅花诗,都是七言律诗,其标题与冯子振、孙中峰的七绝和诗基本相符,押的则是《春字韵七律百首》的“神、真、人、尘、春”韵,可以说,是与冯、孙二人的和诗,只是将七绝扩充为七律,并顺手拈来释明本七律中的“春字韵”而已。第一首《早梅》:“逢逢羯鼓聒花神,一夜罗浮识面真。才放南枝四五朵,已招东阁两三人。酒思吞海添新蕊,诗欲升天脱旧尘。珍重初阳从汝得,融和独领万家春。”最后一首《别梅》:“冰林邂逅即留神,腊去随风敛却真。耽赏难为今岁别,相逢还是旧年人。饯斟石冻东风酒,梦入孤山诗思尘。分付年年莫负约,早从雪里报元春。”王钝庵的百首梅花诗,都是五言律诗,其标题与冯、孙二人的大同小异,押的都是“枝、诗、姿、时”四个字。第一首《未开梅》曰:“蕊珠既累累,苞玉尚枝枝。一树已藏意,千颗欲放诗。有禽窥淡影,无蝶梦香姿。非畏寒威重,留春将待时。”最后一首《黄梅》唱道:“承筐思献纳,捡摘最高枝。昔占南宫首,今登东阁诗。冰霜傲玉骨,雨露养金姿。回首未开日,备尝冷暖时。”杨升庵还有九言《梅花诗》:“元冬小春十月微阳回,绿萼梅蕊早傍南枝开。折赠未寄陆机陇头去,相思自到卢仝窗下来。歌残水调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醉玉凌风台。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故后人称之“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代遗民。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遗著800余万字。与黄宗羲、顾炎武、唐甄合称“四大启蒙思想家”。其《和梅花百咏诗》,和的就是冯子振、孙中峰的《梅花百咏》(七绝),标题相同,顺序不同,前为二字标题,后为三字标题,平仄协调,韵押多个韵部。第一首《古梅》:“早岁先登秦女峰,腰垂绿髪玉为容。不知甲子真多少,问取前溪偃盖松。”最后一首《纸帐梅》:“幽艳浓熏腝雪窝,流香横漾皱纹波。轻姿梦醒镫前现,隔断白云奈采何。”
吴襄公(1661-1735)即吴襄,字七云,号悬水,安徽青阳老田村(今九华乡老田村)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著作颇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都很赏识其才华,赞其“词林领袖”“文章归大雅,学术在纯金”。其《梅花诗百首》都是七律,平仄规范,对仗清奇,押韵宽松,百首诗不见一个“梅”字,但艺术手法出神入化,道出了梅花的形象和神韵,反映出其追求高洁清寒的高尚人品。标题以“其一”“其二”等代之。《其一》:“霜花破腊忒幽奇,别有闲情许孰知。江露夜寒清彻骨,村源春浅瘦横枝。小桥踏雪归驴晚,松树埋云引鹤迟。一自罗浮香梦断,至今流水咽芳时。”《一百》:“江云作合冷沧州,每为寒香策暂留。角断钟残天地老,枝繁叶落古今愁。半桥驴迹寻诗路,几树鸦声索酒楼。谁说孤山芳信在,千年尚欲笑王猷。”
陶德勋(1848年生,卒年不详)。字懋修,号省斋、环秀居士。江西宜丰陶靖节(陶渊明)四十五世孙。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生于浙江绍兴新昌县,1875年因家境困苦移居南昌。存手稿《还读书屋存稿》共三册,记载身世及所写诗词,以及与文友唱和诗。有《续梅花百咏》,实标一百零一首,都是七绝,韵押多个韵部,首首平仄协调,起承转合得当。标题与前人“梅花百咏”大同小异,前五十七首为二字标题,后四十三首为三字标题,第一首《寒梅》与第四十五首《寒梅》重复,诗曰:“不同桃李斗芬芳,耿耿精神独傲霜。知是一生风骨健,天寒时节愈生香。”第一零一首《朱砂梅》吟道:“春风吹遍万千家,飘染丹砂第一花。知是东皇深酝酿,红云捧出护窗纱。”
黄素珪(简介不详)现代诗人。有《梅花诗一百首》一卷,此卷诗实为一百零三首,无标题,其中,七绝七十五首;七律四首;五绝二十首;五律二首;四言诗二首。这些诗诗意大体不错,但比起前人之咏梅诗,明显逊色,多首押韵不规范,多首串韵,还有平仄互押、三平尾、三仄尾现象,看去不像律诗,也不像自由诗,也不是古风的写法。且看《一》:“萎尽百花天地寒,新枝老干抖严冬。芬芳一缕梅先放,报与东君雪已残。”此诗平仄格式没问题,但“串韵”了。“寒”与“残”押“平水韵”之“十四寒”,没错,但“冬”在“平水韵”的“二冬”部,这是不允许的。又如《三》:“傲霜斗雪寒冰前,不屑融和姿色妍。凝芳只报春消息,未重香闺儿女情。”押“前、妍,情”韵,“情”又串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再如《七十七》:“曲屈龙姿纸上走,高低上下作飞翻。新枝老干扶疏密,提按疾徐窄复宽。下垂回折上抽枝,攒如利剑弯如弓。线面忽然加点厾,心原造化妙无穷。”此诗平仄不符,对仗不工,出现“三仄尾”(纸上走)。押韵也不规范。前四句“翻”与“宽”虽有串韵嫌疑,但可当“新韵”读。后四句押“一东”韵,全诗读来不协调,此诗实为两首七绝。此诗还有一个毛病,第五句的最后一字应为仄声,却用了平声(枝),第七句最后一字应为仄声,却用了平声(厾)。
笔者还有一些当代《梅花百咏》,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展示。最后说一说写梅花诗最多的是谁。
张道洽(1205-1268),字泽民,号实斋。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考中进士,历任广州司理参军,宋·景定年间任池州佥判,后为襄阳府推官。张道洽因为性情耿直,看不惯官场中的种种黑暗,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张道洽的这种人格魅力,堪与梅花相比,真的不辱他“梅花诗人”的称号。一生吟咏梅花诗三百余首,诗收入《实斋花诗》《梅花诗》《桐江集》《张泽民诗集序》《瀛奎律髓》等著。道洽梅花诗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几乎首首规范,主题鲜明、意境高远。选几首让大家分享。《岭梅》:“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假,一岭是梅花。”《照水梅》:“照影寒溪水,溪中水也香。佳人入宝鉴,自作寿阳妆。”《访梅》:“梅花欲放绕溪行,隔水香来分外清。拄杖过桥寻欲遍,竹林疎处数花阴。”《池州和同官咏梅花》:“苔封鹤膝枝,流水绕疏篱。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风流无俗韵,恬澹出天姿。霜月娟娟夜,吾今见所思。”《咏梅七律》:“落尽精英宇宙荒,天将清白付幽芳。万花场里春无色,独树桥边月有香。怪怪奇奇依水石,潇潇洒洒带冰霜。玉肤耐得寒如许,薄薄轻绡翦作裳。”
为什么诗人喜欢咏梅花?原来,梅是“不惧严寒”的“报春信使”,有“凌雪傲寒、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有“清癯高雅、不卑不亢”的高标逸韵;有“不随众俗、独占春先”的独特个性;有“与世无争、甘心寂寞”的淡趣闲情,等等。梅品即人品,愿有识之士“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盼世人像梅花一样“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仿古人题《咏梅》一首:
群芳竞艳乐滋滋,独有冰魂不赶时。
傲雪只须三五朵,飘香却透万千枝。
当惊铮骨敲今古,更慕高风照赋辞。
默默无闻多奉献,一杯苦酒诉情痴。
作者简介:陈怀志 笔名丁乙、荷戟、云石,号焕文斋主。1945年2月生于云南石屏。迄今在全国300余种报纸、杂志、书籍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明代王廷表传奇》、古籍评赏《杨升庵王钝庵双百梅花诗鉴赏》、小说选集《清河缘》、130首诗词入编《诗书画三人行》,待出版散文集《文心琢玉》、诗词集《倾听天籁》。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