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上了年纪的人感情脆弱。许多人面对老年人流泪会不假思索地断定,人到老年泪窝浅、不担事,不该流泪也流泪。老小孩儿嘛!
终于,我也老了。怎么看这老泪,我体会,我品味,我想说,不是一句感情脆弱涵而盖之,也不是一句老小孩就能定论。人生在世说到底为了活着,各有各的活法,有追求财富的,有看重声望的,有甘于奉献的,也有志在逍遥的。林林种种,形形色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情感,即使情动千差万别,即使表现形式各异,但付出的都是真情。
情感是什么?无疑是触动心灵的积淀。过去看母亲动不动抹泪,虽然同情,也曾劝慰,有时真就不理解:至于吗?所以,我不轻易在人前流泪。人后呢,羞于言说。今天我老了,才感受到这老泪充盈无限的伤感。举个例子,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个30余人的县教师进修学校,大家一起学习、授课、研讨,呼来换去,摸爬滚打,天长日久,情谊日重,到了今天多数人都已作古。回想起来,每个人都有一串故事,都有令人怀念的地方,都有触痛泪点之处,除非铁石心肠,能不伤感么!
最痛心的莫过于失去亲人。生我养我、教我帮我、同甘共苦的至亲至爱,哪一个失去都是剜心的痛。年轻时,我曾说过,我若殒命,我的亲人怎么活啊。我的母亲和两个姐姐视我为精神支柱,她们将如何面对?如今,不仅她们离开人世,比我年长的一大家子人,一个一个都走了。我曾以《悔》、《遗恨》、《姐娘》、《叩问天堂》等为题目,记写亲人离世的悲痛和悔恨。悔自己没尽到责任,恨无回天之力。然而,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断迈向天堂的脚步。我多么想挽住亲人们,依偎在她们身边,聆听讲述昨天的故事。我知道这只是一种幻想,永远不可能的。我渴望在梦中相见,看一眼熟悉的面容,说一句内心的思念,仅此而已。
2024年,可谓多事之秋,竟然有三位老友离世。老孙比我年长13岁,1983年的函授同学,40年密切来往,情同手足。每逢春节视频问候,都是他主动在先,翻来覆去摄像,看头发白了几许,看皱纹增多几根。去年春节,我在云南主动开通视频,感觉对方无精打采,言尤未尽便说:“好好玩吧,注意安全,再见。”转过年就去逝了。当年我们集中面授时,躺在旅馆床上,以书蒙面,挖空心思,你一句我一句背考题;我们本来不胜酒力,见一面喝一次,不醉不罢休;每次去农村探望他,都是青菜杂粮塞满车厢,妻子说跟回娘家似的……往事历历在目,他却悄无声息地走了,能不以泪洗面吗?老赵是交往30年的好兄弟。像他那样对朋友以诚相待、虑事周到、乐于付出比较少见,过去经常邀我们踏青采摘、钓鱼摸虾、聚餐会友。多日不联系就觉得缺课。老赵去世很久,家人没通知我,却一直开通他使用的手机,一准待机于友人,或许包括我。老王长我两岁,20年前一起爬格子,披星戴月,艰难苦熬,退休后享几年福也走了。艰难岁月结下的友谊最瓷实,怎能不扼腕痛惜……
回望走过的路,越来越多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掉队了,离开了。我知道,掉队的越多意味着我们离他们越近。他们的今天无疑是我们不远的将来。我懂得新陈代谢的道理,知晓生命的自然规律,本该正常面对。我甚至用莎士比亚的话劝过别人:对生老病死的悲伤,是情感的正常表达,而过度悲伤则是理智的欠缺,可轮到我自己却难以克制。我真的老了,当然也年轻过,那时面对生老病死,更多的是往前看,如同梦想一样,心里永远装着未来。作为老年人,我也有梦,多半是陈年旧事,梦境多有心酸和凄苦,生理、心理已然暗示来日难有方长。这便是自然法则,无法拮抗的自然法则!
时至今日,我才体会到余华小说《活着》的深意。作品中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遭遇苦难,最后所有亲人离他而去,仅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跟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可见命运的无奈和人生的不确定性。怎么说呢,闻过了“心灵鸡汤”,没觉得有何滋味,也就不以为然。活着,坚强地活着,忍住伤心的老泪,或许就是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写于2025年元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