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红包
渝陇之子
光阴似箭,我已然也是古稀之年。成功与艰难,顺利与挫折,经历过,也见证不少。年龄与阅历,还在乎一个小红包吗?还稀罕春节初一的招财进宝的小红包吗?不过,哪得看是什么人发给的红包,是什么年龄段给发的红包了。
我出生在南方一座经济落后的小县城,当年的四川省江津县。父亲的收入不多,母亲是家庭妇女。家里五姊妹。家里经济很困难。就连上学都需要申请减免学费,学校每周5分钱一场的电影,我都得缺席。我很羡慕能在老师带领下,排队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同班同学们。他们唱着歌,打闹着,喜笑颜开讨论着走在去电影院的阳光大道上。此时,我像离队的孤雁,脱单的小羊,忘眼无助的走在返家的路上。从小未上过馆子吃饭,只能口流唾液,眼馋的看着能上馆子吃饭的大人小孩们。这样经济拮据的家庭条件下,过春节能有一分钱的红包,简直是天方夜谭,绝对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样穷家庭长大的孩子,特别能体会到生活的困难,父母的艰辛。穷家庭容易出孝子。这也是古训。所以,我参军新兵时期,当兵当月由于时间跨越兼备2个月。发放12元。正值春节前夕,我当即给家里邮寄了10元回家。想到能给父母增加10元收入,父母一定能过一个轻松快乐的春节,心里特别甜。此后每月6元的津贴费,其中5元每月邮寄回家。后来随着我提干,工资不断提高,给父母邮寄的生活费水涨船高。从不缺席,从没延迟,形成几十年雷打不动的铁律,直到父母亲过世。
成家后,随着年龄从年轻到年老年轮的增加,养大了儿子,儿子成家后,有了孙子。每年春节来临,喜庆之余,给儿孙们发红包,也成了雷打不动的铁律。曾经给父母邮寄生活费,过节费心里很甜。给儿孙们过节发红包,心里甜甜的感受,有增不减。也是一种生活快乐的享受。其它也就无奢望,无欲求了。
昨晚,看春晚后,三点多才上床睡觉。今天,正月初一,也就十点半了也没起床。半醒半睡朦胧模糊中,猛不冷丁中,清晰听见手机清脆的一个短信声音。我漫不经心打开看。不打开倒很平静,短信相互与朋友,战友,同学互相问候春节心意,是应该的,常见的。当我打开这次清脆声音的短信后,一看可就激动了,感动了,就稀罕了,就眼眶含泪了。一看微信名是“轩轩”。是大孙子的短信。进入眼帘的是“红包”。打开红包一看,200元。后来知道,给奶奶也发了200元红包。“现在的孩子,过年过节,长辈给他们红包,天经地义,习以为常。只想红包越多越好,哪能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啊!春节能想到给爷爷奶奶发红包,可见孙子真诚的的孝心啊!孙子有孝心,这真是我们长辈之喜,家庭之福啊!”这就是我在被窝里,喜悦中所联想到的心事。
吃饭时在饭桌上,我问他,“你平时从不乱花钱,很节俭。从来不给我们要零花钱,你怎么能想到给爷爷奶奶发红包,又从那里来的钱给我们呢?(因为每年给孙子们发的红包钱,他们都交给他们全家爸爸妈妈了)”大孙子回答到“从小每年春节都是爷爷奶奶给我发红包,现在我都13岁,不需要爷爷奶奶给我发红包了。这次我参加学校活动,还剩下400元,就想到爷爷奶奶照顾我,很辛苦,这会我了4 00钱,想到了应该给疼爱我,辛苦的爷爷奶奶发红包了”。孙子一席话,让我这个一向严肃古板老军人的心融化了。感到了春天的温暖和节日的快乐。感受到了孙子孝心的幸福。
金山银山不如节俭,懂事孙子的红包贵重。千幸福,万幸福,拥有满怀孝心的孙辈更幸福。
2025.1.29.
【作者简介】朱云才,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青海医学院医疗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院管理系、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EMBA 。历任卫生员、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内科主任、医务处主任、院长等职务,授大校军衔。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文学写作,在国内多家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有《随吟集》《行云留彩》《盛世飞歌》《走马行吟》等诗歌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