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文/聂凤文
灯笼高悬,
烟花冲天,
阖家同欢,
共庆大年。
孩童们贺岁声连连,
长辈们忙发压岁钱。
亲友们难得有空闲,
围坐成几大圈,
把关切的话题畅谈。
诉说着家长里短,
未经动员,
争相靠前,
看到每个房间,
家人相互见面。
动用喜庆的容颜,
将节日的快乐频传。
邻里之间,
相互在拜年互串,
说不尽的蜜语甜言,
尝不完的果香糖甜。
唢呐声不断,
秧歌队祝团团圆圆。
共庆祖国发展,
同迎幸福平安。
儿童过年最为欢,
积攒拜岁钱。
青年过年各争先,
游戏拜年忙尽酣。
中年过年只一般,
家务活不断。
老年过年不情愿,
失落伴欢脸。
过年的起源,
上古始宗教形式简单。
正式过年追溯到殷商间,
当时称岁或祀瞻。
周朝过年,
农历十一月初过年宣。
秦朝《颛琐历》建,
农历正月过年颁。
直到汉武帝时的西汉,
正月初一入年关。
一直到目前,
节日时间仍续沿。
传承主体除夕宴,
其实就是年夜饭。
民俗习惯包含,
节日气氛完全。
虽然平常生活习惯,
已经大多半,
具有过年特点。
这对过年,
明显在冲淡。
但在华夏影响圈,
甚至是世间,
过年仍是不朽的风范!
2025.01.29
聂凤文的《过年》是一首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评析:
1. **整体氛围与情感**:整首诗洋溢着喜庆、温馨、热闹的过年氛围,从灯笼高悬、烟花冲天到阖家同欢,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节日的喜悦和家庭的温暖。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过年的各种细节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2. **结构层次与内容**:诗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从过年的准备、庆祝活动到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过年的态度,再到过年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内涵,诗人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使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诗歌中各部分的衔接自然流畅,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3. **语言风格与表现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如“孩童们贺岁声连连”、“长辈们忙发压岁钱”等,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此外,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意象与画面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灯笼、烟花、年夜饭、唢呐声、秧歌队等,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节日特色,也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过年的热闹场景之中。
5. **主题思想与文化内涵**:诗歌不仅描绘了过年的热闹场景和人们的欢乐心情,更深入挖掘了过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通过对过年起源、历史变迁以及民俗习惯的描绘,诗歌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家庭、团聚、幸福的重视。同时,诗歌也反映了过年这一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和影响。
6. **情感表达与共鸣**:诗人对过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贯穿全诗,无论是描绘家庭的温馨还是展现民俗的热闹,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感染了读者,也引发了人们对过年的美好回忆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7. **社会意义与价值**:作为一首描绘传统节日文化的诗歌,《过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同时,诗歌也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要珍惜家庭团聚的时光,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聂凤文的《过年》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的优秀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过年的热闹场景和人们的欢乐心情,也深入挖掘了过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