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除夕
李 凡(黑龙江)
北雪南花共度春,一元复始又添轮。
天酬瑞彩人增寿,地蕴祺祥土变银。
除夕三更分二载,开年五鼓拜双亲。
东来紫气绮霞罩,福满神州万象新。
李凡,黑龙江人,中华诗词学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作品刊于北京《华夏文苑、广东《美塑杂志》、《深圳诗词》、《诗词绥化》、《绥化晚报》、《黑龙江当代诗词》等多种报刊杂志。
年夜饭印记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
在记忆的长河里,除夕夜晚的年夜饭,是最温暖、最明亮的那朵浪花,承载着岁月的变迁,也凝聚着永恒的亲情。
回想起七十年代,童年的我(当然也包括所有的同龄人)总是盼望着过年。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到除夕,家中便充满了别样的生机。父亲早早地从外面回来,带着些许年货,母亲在厨房忙碌,烟火升腾间,简单的食材在她手中变成了诱人的美味。昏暗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老旧的饭桌前,桌上是几盘家常菜,或许是一碟炒青菜、一盘红烧肉,还有母亲亲手包的饺子。饺子的馅料并不丰富,却满是家的味道。我狼吞虎咽,父母微笑着看着我,眼中满是慈爱。那时候,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也是一家人最温馨的团聚时刻,简单却幸福。
结婚成家后,年夜饭变得更加热闹。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餐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菜肴,色香味俱全。一家人举杯欢庆,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看着父母欣慰的笑容,看着孩子们天真的脸庞,我深知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平凡又珍贵。
如今,岁月流转,我们已从那翘首期盼年夜饭的孩子,变成了为孩子们准备年夜饭的人了。可是年夜饭的传统未改变,味道更没变。和儿孙们一起围坐吃年夜饭,仿佛又看到了曾经父母为我们精心准备年夜饭的身影。桌上的菜品更加丰富多样,有着时代发展带来的富足。但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亲情,是一家人团聚的温暖。
时代在变,年夜饭的模样在变,吃年夜饭的人也在更迭。可年夜饭所承载的情,那份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关爱,以及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团圆传统,永远不会改变。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的人紧紧相连,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
年夜饭,是尽显人间亲情的顶级时刻。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标志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启。随着本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同一来处的亲人们无论身处何地打拼,都会尽量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度佳节。年夜饭,吃在农历除夕这天的夜幕降临时。年夜饭,寓意深远,不仅仅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一顿晚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亲情的寄托,承载着每个人对家庭和睦、生活美满的期望,家和万事兴。有国才有家,我们生活在和平、强大的中国,务必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家国情怀,为人生美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