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洛宁的农村地区,我们都将蒸馒头叫蒸馍。肉可以少割点儿,豆腐也可以少做点儿,但过年时吃的馍一定要多蒸一些,特别是对于人口较多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尽管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的说法,但实际上蒸馍的准备工作从祭灶前就已经开始了。
趁着晴天先磨面。从粮仓里搲出麦子,打来井水淘洗干净麦糠土粒,放在太阳下的苇席上晾晒,八成干即可,太干了磨出的面会发黑,太湿了则不能磨,干湿程度以用牙刚好能咬碎麦粒为佳。
平时吃的馍有杠子、花卷、实胎、甜糕,过年吃的馍主要是菜包和豆包。年二十八的下午,要洗萝卜,从萝卜窖里挖出白萝卜红萝卜,由我们小孩子拿到渠边洗,母亲在灶房用红小豆焐豆馅。吃过晚饭,父亲把老面剂打碎泡开用来和面,和好后的面在盆下垫一烧热的砖头,再用棉被捂住,这些都是为了提高温度,使面尽快发好。
年二十九的早上,是全家总动员,都早早起来,开始准备工作,劈柴的,洗笸箩洗案板的,擦蒸笼的,浆粉条的,剁萝卜馅的,都忙的不亦乐乎。
匆匆吃过早饭,蒸馍的大戏才算正式拉开帷幕。大铁锅里添上水,生上火,拉开风箱慢慢烧,同时和一大盆面,取出一半,把昨晚发好的面也取出一半,放在一起使劲揉,揉均匀了再放入适量的碱面继续揉,揉的时间越长,蒸出的馍越有筋丝越好吃,一直揉到面团光如丝绸,切开来闻不到酸味为止,为保险期间,还要拿一小块拍成片放在灶堂内烤熟,看碱使的大小,碱大了蒸出的馍发黄,碱小了蒸出的馍发酸,不大不小蒸出的馍才煊白甜香。
父亲揉好了面,切出剂子,母亲开始包豆馅圆馍,有时,邻家的大婶大娘也过来帮忙。铁锅内冒着热汽的水开始咕嘟咕嘟翻滚时,馍也圆好了,拿来箅子,铺上蘸湿的笼布,摆上馍,搭到锅上开始蒸,一般一锅馍放三箅子,用大火把汽催上来开始计时,蒸三十分钟即可,没有闹钟的就撕一小块布,叠四层蘸湿水,贴在笼盖上,待布干透时馍也就熟了。
即使是蒸馍老手,头一锅馍未出锅时也是心提多高,直到揭开笼盖,再用手指蘸点儿凉水,在煊白煊白的馍上按一下,馍很快弹起又能迅速恢复原状时,悬着的心才算放下了。
蒸成的馍要尽快从箅子上取下,放笸箩里晾着,否则容易粘在笼布上。我家人口少,蒸三锅馍即可,有些八、九口人的大家庭,都要蒸五到六锅馍,一直蒸到天落黑才算完工。
咏馍
粒粒麦子磨成粉,
千和万揉在厨房。
受得笼内蒸熬苦,
方成白馍甜又香。

作者简介:郭耀武,字“一草”,罗岭乡政府职工;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