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话蛇
苏庆松
一元复始,蛇年莅临。蛇,在地支中配属“巳”,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六,一天中的“巳时”指上午九时至十一时,这个时间段,阳生渐盛,正是其“熊挂云蛇吼”的欢腾时刻。最早记载蛇的文字出自《史记.三皇本经》,书中说华夏始祖伏羲和女娲都是“蛇身人首”。它灵动多彩,在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画廊中,有其独特而迷人的民俗风情,轶闻趣事,文化意蕴。
十二生肖中,蛇的形象比较特殊,中国人对于蛇的情感较为矛盾,它即是灵异与神圣的象征,也是乖戾与阴森的化身。俗语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蛇逐步演变成善于隐遁变化,生命力极强的爬行动物。西晋文学家傅玄写过一首《灵蛇铭》,把蛇作为生肖的飞升、神气刻画的跃然纸上:“蒙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云霄,下游山岳。逢此明珠,预身龙族。”《搜神记》中描述:古时隋侯出行,遇大虫受伤,命随从用药救治,后来,蛇衔明珠以报答隋侯,典籍记载了蛇的攻击伤害行为,它是人类畏惧惊恐的动物,但同时也赋予了蛇感恩图报的美好形象。
民间流传着蛇的趣味故事,据说明末清初,江南才子吴亮与友人尤安同游山水,吴亮一时雅兴大发,遂吟一上联:“卧也坐,行也坐,立也坐,坐也坐。”要尤安揭开谜底,尤安未答,脱口酬对:“坐也卧,行也卧,立也卧,卧也卧。”又补充说:“我这一联能吃掉你的上联。”吴亮和尤安相视开怀大笑,才子曰:“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友人拱手而云:“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在影视剧《白蛇传》里,白蛇,小青蛇是蛇妖的代表,她们经过脱胎换骨化作人形,来到尘世间,白素贞怀着一颗冰壶秋月之心与许仙演绎了一段浪漫、缠绵凄恻的传奇故事,其影视主题歌《千年等一回》家喻户晓,传唱不衰。 据说蛇年是玉皇大帝赏赐给人间的年。蛇原本有四条腿,但它欺凌霸道,引起民愤。此事一搅扰,玉帝耳闻,遂召蛇劝改,蛇不思悔,还变本加厉,玉皇于是下令砍掉蛇的四条腿,自此,蛇只能爬行,它在忏悔中反思并迷途知返,它吃害虫,跟随龙王布雷行雨,云霁风停,其“龙衣”用作药物治病救人。玉帝鉴于蛇浪子回头,将功赎罪,在调整生肖属相时,将其紧随龙后,成为十二生肖之一,所以,民间有“大龙、小龙”年之说。
古代的文人墨客勾勒了蛇的多彩韵致,“鳞间出火作飞间,金蛇夜掣屠云中。”陆游形象地描绘了龙湫之水喷涌如电、翻江倒海的雷霆之势,展现出蛇的勇猛与神威;徐夤的“龙蛰蛇蟠却待伸,和光何惜且同尘。”诗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韬光养晦,伺机而动的人生哲理之悟。“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元稹刻画了春天到来万物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勃发景象,蛇亦被春雷惊醒,烘托出其浩荡的空灵与活力。
“贪心不足蛇吞象。”远古年代,帝舜有一子,名象,象养了一条蟒蛇,颇谙人性。有一天,象的母亲病了,需蛇心一片当药引。象跋山涉水四处奔波找寻,可徒劳往返,只得与蛇商量:你有再生修复的本领,我切你的一点心,你应该安然无恙,蛇于是答应了。象持刃入蟒蛇腹后却想:取心一片若母病仍不愈,可怎么办?于是就狠心和盘托出,蛇命绝,闭口,象因一时贪念死在蛇肚里,其欲望正合了世人皆应自省之语:“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
中国的艺术领域里,蛇的形象同样美轮美奂,在美术界,画家丹青妙笔勾画蛇的飘逸与灵秀,或蜷曲草丛,或咝咝吐信,惟妙惟肖,其灵动性正是“生花妙笔蛇韵现,丹雘浓墨意无穷。” 说来也巧,我属大龙,妻子相从小龙。蛇年一到,人生如梦,恍惚四十年。她机智聪慧,冷静敏感,忠诚专一,与蛇相相得益彰,我喜欢担当,顾全大局,慷慨大方,与配属名副其实,妻子常说:“二龙治水,风调雨顺,咱们的日子,必将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银蛇初舞岁,紫气正临门。”在这灿然一新的蛇年光景里,让我们满怀期待,像灵蛇一样,以敏锐的感知和机智的应变迎接未来,意气风发,承前启后,共同演奏属于我们的铿锵旋律,不负韶华,唱响新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