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古道之我见(二):峣柳城和青泥城
峣柳城和青泥城是蓝关古道上蓝田段的两座重要关城。
在历史上,峣柳城和青泥城位置是移动了的。
北魏以前,峣柳城就是秦汉峣关,而青泥城则在峣柳城以东的蓝桥河谷中。
三国魏之《土地记》曰:"蓝田县南有绕关,地名绕柳,道通荆州。"这里的绕关就是峣关,绕柳就是峣柳。
更早的《汉书·王莽传》有类似的说法:"绕溜之固,南当荆楚,服虔曰,隘险之道。"由此可见,魏《土地志》延续的是《汉书》的说法。
唐代的颜师古注解《汉书》时是这样说的:"谓之绕溜者,言四面塞,其道屈曲,溪谷之水回绕而溜也。其处即今商州界七盘十二纟争(今写作筝,兰注)也。"也就是说,峣柳城其实同七盘坡和十二筝坡有关,实际上就是十二筝坡以东的秦汉峣关。
清代熊会贞在《水经注疏》注解说:"《长安志》,纟争坡在蓝田县东南。《通典》,七盘十二纟争,蓝关之险路也。绕、峣形近,溜、柳音近。《土地记》盖即指绕溜言也。又疑《王莽传》绕当作峣,师古以水回绕为解,乃望文释之,而绕柳成亦取此地为名。《长安志》所云多柳,亦臆说也。"这就说得很明白了,绕溜者,峣柳也。
青泥城又在哪里呢?先看以下史实。
永和十年(354),桓温北伐。攻取青泥城后,前秦苻生,苻雄等曾在愁思堆设阻东晋军。义熙十三年(417),刘裕北伐,前锋沈田子攻入武关后,也先进屯青泥。后秦姚裕也曾至峣柳阻截,这说明什么呢?峣关在愁思堆附近,青泥城在峣关(愁思堆)之外,不就是峣柳城以东吗?因此,要进峣关,先破青泥。
今本《水经注》说,"泥水又西迳绕关北,历绕柳城,东西有二城,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世亦谓之青泥城也。"一般人以为绕柳城(峣柳城)就是青泥城,其实这是对"东西有二城"没有正确理解。东西二城,西即峣柳城,东即青泥城。
青泥城的名字,同青泥岭一样,应同泥水刘谷有关,据此可以判断,青泥城一定介于峣关和今牧护关之间某地。
从历史上看,青泥城是汉代以后出现的,是用来弥补峣关不足的。高祖刘邦绕过峣关,逾篑山,破秦军于蓝田。这样峣关防线出了漏洞。置青泥城于东,则可有效防止偷越。这也是汉代以后南军进攻关中,需先破青泥的原因。
根据《太平寰宇记》,到了北周明帝元年(557),峣关迁至青泥城侧,改名青泥关(见)。这个青泥城在今蓝关镇营上村,可见青泥城和峣关是一次搬迁的。从这个判断看,这时从蓝桥到七盘十二筝坡的蓝关古道小径已经开通。新的青泥关城可以同时对来自蓝桥谷、七盘十二筝坡小路和辋川别路来的来军形成阻碍和威慑。
武帝建德二年(573),蓝田县治也由旧所移至今址,也名峣柳城,同青泥城相距七里。《元和志》说,"蓝田县理城即柳城也,俗亦谓之青泥城。"指的就是新的青泥城。《长安志》也说,"青泥城在蓝田县南七里。"但宋敏求不明白北周后的绕柳城和青泥城是新址。也没有正确理解《水经注》,所以说"按绕柳城亦谓之青泥城,即今县是也,未详复有此城。”即不能确定青泥城是否真正存在。
因为青泥关地近蓝田县城,所以又被称为蓝田关。
到了清代,杨会贞也不明白北周以后,分据南北的峣柳城和青泥城是新址,还固守于《水经注》对老址的叙述,结果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是青泥城有二,与《注》文颇合。但《注》言东西有二城,如宋说则城一在北,一在南,亦有不同。岂县南七里,南为东之误乎?"
另外,说下蓝田故城的旧址。《长安志》记载,"故城在县西三十里。"现在一般认为蓝田故城在白鹿原上的孟村一带。周仲民老师认为,秦汉至北魏时期的蓝田县治在县西北30里的故京,此城即是《竹书纪年》所记,梁惠成王三年(公元368年)秦子向被命为蓝君的故邑。
对此,我的看法是,蓝田县为秦献公所设,在早。而子向封君在晚,秦国封君在其封邑内享有管理权,包括收取租税和任命部分官员。然而,核心官员仍由朝廷任命,封君不能完全自主管理封地。按这个说法,县治和封君治所不一定共处一地。因此蓝田故城到底在何处,只能等待考古发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