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鸟类的奇妙世界里,有这样一种鸟,它不像孔雀那般凭借华丽羽衣吸引目光,也不像夜莺用婉转歌喉征服耳朵,却靠着独特的“个性”,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鹖。
蛇年迎新之际,收到了张文华老师赠送的《鹖语》图册。我虽然并不是第一次见到这些照片,但依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页页细细品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见鹖,你可能会觉得它就像一只特立独行的“大公鸡”。它体型壮实,羽毛以深褐为主,间杂着一些黑纹,没有花里胡哨的色彩,却透着一股质朴的酷劲儿。这羽毛可不是一般的保暖装备,那是它历经风雨、抵抗严寒的“铠甲”。瞧它那昂首挺胸的模样,仿佛在说:“我虽不惊艳,但我很耐看!”
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它那战斗精神,简直就是鸟类中的“热血战士”。一旦它认定了“对手”,那可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拔剑四顾,毫不退缩。两只鹖对峙时,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紧张的“硝烟”,它们先是互相瞪着对方,脖子上的羽毛都因激动而微微竖起,就像武侠剧里大侠们准备发功前的气场凝聚。紧接着,一方率先发起攻击,它高高跃起,像一道黑色的闪电,朝着对方扑去,尖锐的爪子和坚硬的喙就是它的“秘密武器”,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这时候,周围的世界仿佛都安静了,只有它们激烈打斗的身影,那场面,比看一场激烈的拳击比赛还过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古代,鹖的这种战斗精神可是备受青睐。人们觉得它勇敢无畏,于是就把鹖的羽毛装饰在武士的帽子上,希望武士们也能像鹖一样,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毫不畏惧。想象一下,一群头戴插着鹖羽头盔的武士,威风凛凛地站在战场上,那气势,简直能把敌人的胆子都吓破。这鹖羽,就像是古代的“勇气勋章”,承载着人们对勇敢的向往。
不过,鹖可不仅仅是个“战斗狂”,它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智慧。在大自然这个大食堂里,它可是个不挑食的“美食家”。春天,漫山遍野的青草冒出嫩芽,它就欢快地穿梭在草丛间,啄食着鲜嫩的草叶,就像在品尝春天馈赠的美味沙拉;夏天,各种昆虫活跃起来,这可让鹖找到了“蛋白质大餐”,它敏捷地捕捉着蚂蚱、甲虫,吃得津津有味;到了秋天,果实成熟,它又开启了“水果盛宴”,酸甜的野果、饱满的种子,都是它的心头好。无论环境怎么变化,它总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食,就像一个聪明的探险家,总能在未知的世界里发现宝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张老师一个人就在冰天雪地中静静守候着,等待着它们的出现。鹖的警惕性特别高,一有风吹草动便会立即远离。张老师只好想方设法接近它们,慢慢与它们亲近,互相熟悉了,那些鹖便知道张老师不会伤害它们,在快门的“咔嚓”声中不再惊慌逃窜。拍摄幼鹖的机会更是难得,我们之所以能欣赏到如此生动的画面,得感谢张老师持之不懈的坚持。
鹖,以它独特的形象和精神,一直留在中华历史和文化中。张老师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告诉我们,哪怕没有华丽的外表,只要有独特的品质和顽强的精神,也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下次当你在博物馆里看到那插着鹖羽的头盔,或者在古籍中读到关于鹖的记载,不妨打开张老师的《鹖语》,那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